摘要:街坊老李一边看手机新闻,一边摇头叹气:“现在这年头,艾滋病不是早被控制住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了?”其实他不知道,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几年因艾滋死亡的人数确实在上升,2023年全国报告艾滋病死亡病例高达2.3万例。
街坊老李一边看手机新闻,一边摇头叹气:“现在这年头,艾滋病不是早被控制住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了?”其实他不知道,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几年因艾滋死亡的人数确实在上升,2023年全国报告艾滋病死亡病例高达2.3万例。
这个数字背后,不是病毒变强了,而是人们对它的轻视和误解,才是更大的“毒”。
前不久,医院急诊来了个小伙子,小王,24岁,大学毕业刚上班,脸色苍白,体重掉了十几斤,检查之后确诊为艾滋晚期。
他一脸懵:“我又没乱来,怎么就……”医生问他平时生活习惯,他才说自己经常跟网友见面,喝酒后“随缘”,觉得年轻没事,不戴套也无妨。现实就这样给他狠狠一记耳光。
很多人以为艾滋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它就在你身边拐个弯。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青年群体感染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18到30岁的男性,成为新感染的主力军。不是艾滋专挑年轻人,而是年轻人更容易用“我没事”来骗自己。
说白了,艾滋不长翅膀,它靠的是人类自己的“勇敢”传播的。医生三番五次提醒的那3件事,偏偏很多人都不当回事:一是无保护的性行为,二是共用针具吸毒,三是非法采供血。你说说,这三样哪个不能避开?可惜,有些人还真不如去看场电影来得安全。
有人问,那握个手、吃个饭,会不会传染?这答案早就摆明了: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但怕就怕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明明知道对方背景不明,还非得“深入交流”,这种“勇气”,医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的艾滋,不再像过去那样无药可医,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现实却是,很多人连检测都不愿去做。怕什么?怕被人知道,怕“丢人”。
可等到症状明显,再去医院,病毒早已在身体里开了分公司。就像感冒不吃药还能好,艾滋不治疗就只能等着被耗死。
有个女孩小赵,大学期间交了个男友,感情稳定,两年后才知道男方隐瞒了感染史。她哭着说:“我以为爱情是安全的。”爱情诚可贵,但安全更重要。在感情里,信任不该盲目,关键时刻一张检测报告,胜过千言万语。
还有一种误区,觉得“反正有药了,得了也能活”。抗病毒药确实能延长寿命,但长期服药的副作用、经济负担、心理压力,是你想都没想过的沉重。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日复一日服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早期被发现。
医生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你对病毒的轻视。就像开车不系安全带,不是每次都会出事,但一旦出事,代价就是命。与其事后懊悔,不如事前自保。哪怕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你身边的人负责。
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那至少要保护彼此的底线。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了解对方情况,这些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尊重生命的基本操作。别让一时的冲动,换来一辈子的后悔。
说到底,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侥幸。你不怕它,它就怕你。你一疏忽,它就钻空子。所以医生才反复叮嘱:宁可去看两小时的电影,也别花两分钟冒险做那三件事。
一句话,艾滋病不挑人,也不给人第二次机会。你以为的“没事”,往往就是它得手的最佳时机。别再用无知和冲动给它开门,留点清醒给未来,留点底线给自己。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年版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数据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
来源:中医药大学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