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台》这部上映已40天、理应靠近“下线倒计时”的老片,票房却不降反升,在最近几天里连续逆势上涨,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4.05亿。
今年的电影市场上,一个让人意外的小波澜正在上演。
《戏台》这部上映已40天、理应靠近“下线倒计时”的老片,票房却不降反升,在最近几天里连续逆势上涨,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4.05亿。
最初,影院对它排片极其冷淡,最低时排到0.2%,给人的感觉就是挤在清单的最末端。
然而,这几天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排片水平仍远比不上那些当红大片,但《戏台》的票房表现却是逐日见涨,让不少影迷和行业观察者都在琢磨这股“逆流”的奥秘。
再看同期新片,《捕风追影》《七夕契约》等片子牢牢占据着大银幕和主力场次,不断刷新票房纪录。
《戏台》则像个被冷落的小角色,要么是早场,要么是边角时间,被各种新片挤得只剩下些零碎时间段。
然而,就是在这么夹缝中求生的环境下,它的票房从四天前的25万元,猛增到如今的150万元,差不多翻了六倍,这实在罕见。
影院排期久低不高,观众自觉组织包场,甚至在网络论坛上发起“找戏台场次”“组队刷票”等讨论。
这种观众自发找片、艰难购票的现象,仿佛让人想起陈佩斯本人在舞台上屡遭冷遇、却始终倔强扎根,“戏比天大,活儿要做到底”,观众仿佛也在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种倔强。
业内不少人分析,当下院线的排片机制高度依赖算法和大数据,对热度新片更是倾斜地毫无悬念。
《戏台》这样的作品如果没能搭上头两周的流量快车,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即使观众需求明显增加,系统也不会快速调整给足排片,观众最终只能靠自己的毅力不断刷票、预约包场、在朋友圈拼命安利才能多凑几张票。
这是一场观众与片方共同的拉扯,现实的无奈和观众的执着交错在一起,让整个电影市场呈现一种奇特的对峙感。
各大电影院虽然明白这种冷落老片、高举新片的套路未尝不是行业正常逻辑,但看到有某部老片在夹缝中死磕、不但没趴下反而一举冲高票房,恐怕心里也不免生出了复杂情绪。
大家都在猜,这种倔强和自传播还能撑多久?会不会突然有人来为《戏台》开绿灯?银幕之争、算法的固执、人气的无限性——背后其实还是观众的话语权和选择权问题。
现在的《戏台》,就像是一尾被压着也还挣扎的鱼,靠着观众的力挺,每天还在掀小水花。
至于这场孤勇是否真能撬动影院系统的顽石,只能说谁都难有定论。观众和片方的“倔强”,或许才是今天电影圈里最值得关注的一抹亮色。
来源:阿宇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