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没看够?这部电影全景展现阅兵背后,陈凯歌搭档张艺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5:25 2

摘要:徒步方队中,仪仗、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方队,整齐划一的正步,战士们目光如炬的眼神,战旗猎猎,坦克轰鸣,战鹰翱翔,这就是中国的排面!

我和所有人一样,看9月3日上午的阅兵激动到热泪盈眶,震撼且超燃的阅兵式和分列式绝对是世界上最棒的!

徒步方队中,仪仗、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方队,整齐划一的正步,战士们目光如炬的眼神,战旗猎猎,坦克轰鸣,战鹰翱翔,这就是中国的排面!

要说不足,就只有时间太短,真的没看够。

回顾一下,算上这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共计举行了19次大型阅兵活动。每一次完美的阅兵背后,都是细致周密的安排,和战士们长年累月的训练。看完这次阅兵,推荐看一下39年前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大阅兵》,会对阅兵有更深的理解。

《大阅兵》可以说集结了电影领域的幕后“天团”,导演陈凯歌、摄影张艺谋、作曲赵季平。电影以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正在选拔参加阅兵式的士兵。

电影全景展现了士兵们从选拔到训练、再到最后走上国庆阅兵仪式的全过程。

受题材限制,《大阅兵》在剧情上很难做到像一般故事片那样戏剧化的程度,但编剧高力力和导演陈凯歌,用他们的故事的创造力、角色的塑造力以及演员表演的掌控力,让这部电影的故事跌宕起伏,在展现艰苦训练的同时,让剧情和角色都好看、耐看、难以忘怀。

电影视角没有开得太大,整部电影围绕某部参加阅兵式选拔的士兵们。孙淳饰演的教员孙放训练方法严厉、不苟言笑、态度严苛,让大家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

王学圻饰演的李伟成恰恰相反,虽是领导但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而吴若甫饰演的吕纯、康华饰演的郝小园,以及排长江俊彪等角色也都有鲜明的个性。

战士们不是完美、脸谱化的形象,他们中有的严厉、有的年龄很大依然在队伍里训练,有的揣个镜子喜欢臭美,有的则为自己是罗圈腿苦恼,还有的一心想考军校,在这里只是想过渡一下……

这样一群战士到了一起,让故事有悬念、有趣味,也有了思考和感动。

电影细致入微的展现了训练过程。我相信,39年过去,我们科技进步、国力和军事装备提升,各部战士们的服装也更加合身、漂亮,但不变的是分列式里依然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们,他们的训练方式没有变、下的苦功没有变、受到的意志考验没有变!

于是,电影里有和分列式同样让我内心震撼的场面:

战士们在40度的高温下训练,当解散的口号响起时,全员没有离开,而是就地瘫倒,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有战士在这样的高温下,还发着39度的高烧;

他们在暴雨中训练,孙放也和他们一起。罗圈腿的战士为了让自己有和其他战友一样的军姿,每晚用绳子捆住腿,导致训练中几乎都没有办法站立;

还有母亲去世的战士,得到了离队回家奔丧的批准,但他坐车开出去没多远又下车折返,他想坚持到最后。

电影塑造的战士们有血有肉,他们有思想有困惑,陈凯歌在电影里有很明确的表达,表层是战士们为了阅兵式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训练,而内里则是对阅兵意义的提问和解答。《大阅兵》用两段高潮戏份完成这样的内核传达。

发高烧的刘国强坚持到了最后,被送进了医院后,吕纯表达了他的愤懑和不解。他想走、他想离队,他质问“回去干嘛?还需要踢正步,我不敢,都什么年代了,谁不想有点个性?白天黑夜忙的是什么?走路!像机器人一样!”

随着剧情推进,吕纯的困惑逐渐有了答案。

特别喜欢电影快到结尾,李伟成对战士们说的那段话。

他说:“这几个月里头,我们走了多少路?我算了算,每个人走了9993公里!具体的说,就是从祖国的最北头到最南头,正步走了个来回!我听说全军的受阅部队光是鞋钉就用了六吨,这不是长征吗?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我们的天安门前走多久?九十六步,不到一分钟,1万公里和1分钟就是这么个比例关系,还用得着说大道理吗?”

接着他又谈了当兵:

“请问,不是好男儿能吃得了这样的苦吗?所以我要说,好男儿才当兵,才当得起兵、才配当兵!同事们,你们会得到报偿的,在哪儿?就在天安门前头。”

最后,电影还借李伟成之口,说出了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1万公里和1分钟的比例,为的是阅兵仪式的那一刻,可以扬我军威、扬我国威,让每一位国人为之感动、自豪;还有从军的意义,就藏在国歌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来源:光影新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