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我市1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我市1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一枚枚纪念章,承载了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蕴含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粤北这片红土地上,一代代人永远铭记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为国家和民族立下的卓著功勋,让英雄的精神火炬,一直照亮前行的道路。
抗战老战士陶新元
多次死里逃生,一身铮铮铁骨!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抗战老战士陶新元的身上,他戴着老式军帽微笑着,布满皱纹的双手捧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停地抚摸。
陶新元的儿子陶东明告诉记者,父亲只要追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眼睛就会变得特别有神。今年已98岁高龄的陶新元,生于1927年6月,广东惠阳人。1942年4月参加就读学校的抗先队,1944年与10多位同学一起参加东江纵队。
陶新元。
陶东明说,当年,日军到村里抢鸡、抢蛋、抢粮食,残杀村民、强奸妇女,父亲陶新元对侵略者恨之入骨,毅然投身抗战队伍。参军后,陶新元打的仗难计其数,陶东明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一战三遇险的事迹。
1944年10月的一天,游击队得到情报,一小队日军第二天将从一条通向香港的道路经过。游击队决定在惠州薛屋窝附近的古山径打伏击,每个战士只有三颗子弹,陶新元当时是班长,有五颗。战斗打响后,子弹很快就打光了。队伍吹响冲锋号,陶新元和战友们往山下的日本侵略者扑去。跑着跑着,陶新元突然发现右侧不远处有个日本兵,正要转身,对方已经向他开枪了,他猛地倒地,定了定神发现自己没事,用手往腰后一摸,也没有血。来不及细想,他站起来又继续冲。朝他开枪的日本兵早已不知去向。冲到山下一片茂密的竹林,陶新元端枪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冲锋,突然迎面跑出一个腰挎军刀的日本军官和一个端枪的日本兵,一时双方都愣住了。日本军官拔刀一砍,陶新元歪头一躲,刀砍在了他的肩膀上,一阵剧痛袭来,他倒在地上,手里的枪也飞出老远。日本兵拔出一颗手榴弹扔向陶新元,随即掉头就跑。不一会儿,后面的战士赶来支援,陶新元发现手榴弹居然没响!多年以后,每每回想起这场战斗,陶新元都非常感慨!
1945年6月,已日暮途穷的日寇在惠东县稔山镇海边连绵的山上开挖地道,作垂死顽抗。陶新元和手枪队员侦察发现,有20多个日本兵在山顶的一个简易营房驻扎,而且每天中午都会下山。一天中午12点,等到山顶的日军下山,游击队地雷班战士迅速上山,潜入日军营房,在床底埋下3颗定时地雷。半夜2点,地雷准时爆炸,睡梦中的20多个日本兵有的当场被炸死,有的“哇哇”大叫着扑出营房,早已埋伏在周围的陶新元和战友举枪齐射,消灭了日军,缴获了1挺轻机枪、2个掷弹筒、20多支步枪,我军手枪队无一伤亡。
陶新元。
抗战期间,陶新元负伤多处,多次死里逃生。1945年3月、6月在广东惠阳古山径及惠东县白花两地和日军的战斗中,陶新元因战斗勇敢受到大队长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
战火的洗礼,锤炼出陶新元一身铮铮铁骨。
抗战老战士陈平
两发子弹,也要拼到底!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战老战士陈平家中,当老人哼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眼里依然闪烁着坚毅。
1945年3月,18岁的陈平在曲江县沙溪镇参加抗日游队,担任征收员、宣传员,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我叫陈平,(部队)是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第三团。”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所属的部队编号,每一个字都说得铿锵有力。
陈平的儿子陈万聪告诉记者,父亲刚加入游击队时,所在的一百多人队伍曾在南华寺附近伏击日军,年轻的陈平与战友们同仇敌忾,击毙多名日军。最令陈平铭记的,是后来的一次遭遇——日军突然进村,掳走十余名乡亲,包括陈平的父母。
陈万聪说:“当时父亲征粮回来,发现村子已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下只能躲进村口的草堆中。当时他身上只剩一把枪、两颗子弹,想着无论如何都要救下乡亲们。就算只有两发子弹,拼死也要战斗到底!”然而日军迅速押着乡亲们撤离,那两发子弹最终未能打出。
后来,为了确保被掳乡亲的生命安全,陈平和村民们设法筹集款项,赎回了大家。父母虽得以归来,但这段经历让陈平深感痛心,这件事始终提醒着他什么是家国之痛,也坚定了他战斗到底的决心。
后来,陈平和战友们多次参与对日军伏击行动,为部队筹措物资,在枪林弹雨中书写着英勇的抗战故事。
陈平老人格外珍惜获得的荣誉。
抗战胜利后,陈平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基层一线工作直至退休。
“以前打仗辛苦,现在看到国家这么好,我们以前的付出是值得的!”陈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抗战老战士孟祥科
上战场打日军,我永不后悔!
在103岁的抗战老战士孟祥科家中,老人缓缓抚摸着刚刚收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眼中闪烁着泪光。获颁纪念章,孟祥科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收到章很开心”。
1922年,孟祥科出生在河北唐山。1938年,年仅16岁的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毅然投身冀东抗日大暴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老人用力说道。
1938年,孟祥科在冀东军政校毕业后加入八路军冀东军,先后在12、13团作战。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潘家峪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惨案,全村1230人惨遭杀害。目睹乡亲被害、家园被毁,孟祥科所在的潘家峪复仇团,在凌源、青龙、绥中“无人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麻姑寺、胡家坝、白羊峪等战斗,直接击毙制造潘家峪惨案的日军指挥官佐佐木二郎,为乡亲们报了仇。“我是潘家峪复仇团的一员,打日军上战场,我永不后悔!”时隔80多年,老人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目光依然坚定。孟祥科所在的部队延续至今,“复仇团”战旗仍在武警某部传承。
“这是我在冀东军政校(抗大二分校)毕业时的照片。”翻起老照片,孟祥科一眼看到了这张,对他来说特别有纪念意义。孟祥科的儿子孟阳补充道:“父亲毕业后奔赴战场,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在潘家峪复仇团期间,他前后参与对日作战十余次,共消灭日军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孟祥科转战公安战线,是新中国首批公安骨干。时至今日,孟祥科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日读报、收看新闻。“国家富强,老百姓生活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
每次看到珍藏起来的勋章和照片,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人都仿佛与老战友们隔空对话。
轻轻摩挲着纪念章,孟祥科缓缓地说:“胜利来之不易。”
孟祥科老人拿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后,兴奋地拿出所有奖章戴在胸前,与家人一同庆祝。
抗战老战士张巨波
坚强医疗兵,紧急捐血救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这是张巨波老人以前经常哼起的歌曲,追忆他参加抗战的足迹。
张巨波。
今年已100岁高龄的张巨波,在抗战期间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张巨波的孙女张菁菁告诉记者:“爷爷以前是医疗兵,当时医环境艰苦,医疗设备严重不齐,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纱布、麻醉药都没有,很多伤员都是忍着疼痛直接做手术。情况紧急时,O型血的爷爷还会为伤员输血。”
张菁菁说:“爷爷对我说过,我们的战士为了民族独立在前线浴血奋战,场面激烈,虽然武器简陋,子弹也不够,有时候两三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但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大家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烽火之中,面对枪林弹雨,战士们都毫无惧色,医疗部队也一天24小时不停地救助伤员。当年,爷爷还捐血救过一位团长。”
带着累累战功,张巨波转业到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心系职工冷暖。100岁生日时,医院的职工们还来给他祝寿。无论在家休养还是住院治疗,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便是读书看报、收看新闻,国家大事、时代脉搏,他都密切关注。这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正是他一生革命信念的延续。
“希望你用自强、自信、自律精神去拼搏、学习……”张巨波在给张菁菁的字条上这样写着,话语质朴而深刻。
张巨波写给孙女的纸条。
岁月的沧桑早已染白抗战老战士们的双鬓,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直矗立在人们心中。他们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冲锋,都化作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韶关市融媒体中心 钟敏霞 罗雅红
来源:滃江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