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恐怖片,韩国又超前我们一步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0:56 2

摘要:全副身家梭哈虚拟货币,却因为不可抗力而无法卖出,狂亏99.98%?

什么东西会让你愤怒?

是高点买房,低点卖房,让自己的大好岁月都被房子套牢。

还是听了内幕消息,全副身家梭哈虚拟货币,却因为不可抗力而无法卖出,狂亏99.98%?

或许还有更让人上火的。

你决心收拾你的人生,却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而它的起源,只是一段永不停息的——

墙外之音

84제곱미터

奈飞今年出品的又一部韩国电影。

男主是今年实红的劳模姜河那。

继《鱿鱼游戏3》的姜大虎,和《野党》中的李江秀之后,《墙外之音》让他再一次出圈。

而这次,他继续窝窝囊囊的风格,跟无数东亚人一样,年纪轻轻就被市场彻底套牢,成为韭菜。

而禁锢他的,只是那方圆84平方米的水泥盒子。

一度,他管这叫做,家。

01

为了省钱,一个人能做到什么地步?

首尔打工人卢宇声( 姜河那 饰)告诉你。

要省电,家里的灯是不开的,充电全部拿到公司去,下班再拔走。

饭,也可以尽量少吃,诀窍是自愿加班,等公司走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立马行动,把同事们藏起来的零食全部搜刮了当晚饭。

缴费单可以先欠着,手机屏幕裂了,凑合一下还能用。

前上司的欢送会,也不必参加,省出时间来跑外卖。

总之,除了酒,其他一切非必要的支出,都可以断绝。

可他何苦做到这种地步?

一切都源于2021年4月。

当时,首尔的房价已经疯涨到政府准备限制贷款规模的程度。

一小时,房价就能涨一千万韩元。

卢宇声东拼西凑,借足所有贷款,卖掉乡下的土地。

终于在首尔拿下了一套房——

1401号公寓,84.98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用作婚房再适合不过。

梭哈上车,三年过去,楼市血崩。

三年前花了十一亿购入的公寓,如今同户型只标价八亿。

相当于跌掉了一个首付。

换而言之,暴雷了。

婚约自然是没了,仪表也不必在意了。

通勤路上毫无生机,全靠刷房产预测视频给自己打鸡血。

老老实实上个班,还要被讨厌的组长嘲讽,“想买房的投机者”。

即便他努力申辩,自己是真的有居住需求,不是故意投机。

同事们也都没当回事——

你要是当时没上车,现在早就升职加薪了。

但,即使牛马当成了这样,生活也还是没有放过他。

每天晚上,他都会听到难以忍受的噪声,来自四面八方,搅得他不得安生。

凌晨四点半,他准时在令人抓狂的噪音中醒来。

可偏偏,楼下1301的租户指责他,是他鼓捣出了这些动静。

而且别人一踏进他的公寓,这噪声就立刻停了。

于是租户给他扣上了顶有房阶级瞧不起租户的帽子。

甚至,还主动威胁他,说是丈夫上门就没这么小事了。

说实在的,就卢宇声当前的财务状况,他根本没法子瞧不起任何人。

但总这么被冤枉也不是个事儿,不愿意再忍气吞声的他,开始调查声响的来源。

谁知道,这一调查就停不下来了。

皇家城市息丽欧公寓世界杯比赛正式开始。

楼上1501的纹身大哥,说自己没弄出声响,要他去1601看看。

1601的小哥正准备出门,宇声听到了他在电话里提到闹钟响,可当真问他时,他又说是1701的锅。

累个半死地爬上17楼,却发现住在那里的是两个老人家,出行还颇不方便,难道连助行器都不给用?

最终,这场漫长的踢皮球止于顶楼的住户钱银花(廉惠兰 饰),她不仅是居民代表,也是1301等租户的房东。

她对噪音的看法归纳起来就两点——

充分理解,从长计议。

她给了宇声一沓钱,说是补偿金,只要宇声愿意再多忍两个月,她就能把那些奇奇怪怪的租户全部赶出去。

毕竟,有错的从来不是公寓,而是人。

至于宇声,他和她一样,都是业主,是自己人。

看在钱的面子上,宇声表示——

忍,都可以忍。

02

房奴。

这是卢宇声与同事在天台抽烟时,同事对他下的定义。

而他虽然表面反对,但其实内心里,也早就接受了这层定义。

尽管他心知肚明,自己和钱银花那种大房东没得比较,光是还房贷就拼尽全力了。

但,你看他回应钱银花时的说辞——

他在内心深处,仍然将自己这种房产注册户,与租户划开了一道边界。

明明自己也是被社会割裂所剥削的一方,却因为不动产的象征,而自以为有所不同。

为了维持自己有房的事实,也为了早日还清房贷,在同事的诱导下,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无底洞——

加密货币。

没错,上面那个笑话宇声的同事,自己其实也早就深陷另一个陷阱。

无非是他不是房奴,而是币奴。

但千万不要以为宇声对加密货币一无所知,是萌新被币圈老油条诱骗的套路。

相反,早在开幕的那一段蒙太奇里,就已经摆明呈现了。

他凑齐购房款的一个途径,就是卖掉手中的加密货币。

所以,这也只是重蹈覆辙罢了。

只是这次,他拥有了同事给的内幕消息,是一定会大赚的必胜之法。

手上没有现金也不要紧,把房子先卖了,拿定金梭哈,等到赚到钱的那天,付一笔违约金,把房子再拿回来。

也许你会说,宇声这是饮鸠止渴,毫无理智。

但Sir觉得,这正是《墙外之音》前半段最精妙之处——

他所珍视的,是房子,以及房子所带来的(自以为的)身份认同。

为了它,宇声甘愿拼上一切。

但到头来,手上能抵押的,偏偏也只有这套房子。

他所出卖的,正是他最珍视,也是唯一拥有的。

所以,他把这次抄底,看作是翻身的最后机会。

哪怕因为噪音被邻居们集体投诉,乃至闹到报警,送到了警察局,被戴上了手铐。

宇声的第一反应都仍然是——

局长办公室有电脑可以操作卖出货币。

甚至,当他已经冲进了办公室,堵起门,拿到了电脑控制权并登录了货币网站。

明明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就好。

但宇声没有这样做。

因为货币的估值,还在上升。

而等到警察冲进来,对他施以电击枪的时候,万事皆休。

因为警察拘留,他最后没有卖成这些虚拟货币。

所有押进去的金钱,也全都打了水漂。

彻底翻身无望。

如果你问卢宇声,后悔吗?

他一定会回答,悔不当初。

但,他后悔的,不会是全副身家拿去买币。

也不会是在高峰期上车买房。

甚至不会是邻里冲突和难忍的噪音。

只会是在警局里,没有及时点下鼠标而已。

他不会意识到这是错的,他只会觉得,为什么好事轮不到自己。

这是一个时代下的普通年轻人,被时代共有的焦虑彻底异化的故事。

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如何在社会的撕裂中,被其间释放的杂音所淹没,最终被自己的贪欲所吞噬的预言。

只可惜,这样的好戏,只有半出。

03

《墙外之音》的评分,只有6.2。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前后半的风格和气质太过于割裂。

原本,直到宇声亏掉全副身家,绝望下准备跳楼又没胆量时,整个电影的情绪都还是偏向惊悚。

比如,宇声为了省钱而不开灯,于是打光就营造出透过窗帘照进来的晦暗蓝色,形如囚牢,将他紧紧圈禁。

又比如,当宇声因为持有的货币暴涨,自己即将走上人生巅峰时。

镜头语言就直接展现了他的癫狂与失控。

但后半段,情节朝着复仇类型爽片大步前进。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那个1501房的纹身大哥吗?

他其实是个暗访记者,名叫荣真豪(徐现宇 饰),此前一直在调查这栋公寓的豆腐渣工程传言。

由于报道被压下,自己因此失业,愤怒的他住进公寓,并选定了懦弱的宇声作为替罪羊,让宇声替他出头,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而钱银花呢,则是噪音问题的罪魁祸首,她原先是一名检察官,却在得知了这座公寓是豆腐渣工程之后阻止了相关报道,并让丈夫收购了这些房子。

还为此藏着一本记录着官商勾结受贿的账本。

所以最后,三个角色的对峙,也就变成了一场潦草的大逃杀。

荣真豪要争夺账本,杀死钱银花,再嫁祸给卢宇声。

钱银花要保护账本,杀死荣真豪,逃离现场。

至于卢宇声,他纯纯被胁迫,只能首鼠两端求生存。

此时,再对比一下开篇时,卢宇声面临的房贷困境。

不免有一种错愕,仿佛前一个小时是在看房奴坦白的社会纪实片。

后一个小时,则变成了奈飞又一次俗套的黑化复仇流水线。

归根结底,《墙外之音》的问题,在于它太满了,对问题的解决,也太轻巧了。

官商勾结、流量至上、底层互害、理想变质、小人物的冲冠一怒。

每一个议题,都能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相应的,每一点的议论,也就此变得浅薄而干瘪。

无论是为了新闻流量而扭曲的荣真豪记者,还是坏得相当模板化,铁石心肠翻脸无情的钱银花代表。

都因为导演在他们身上赋予了太多叙事元素的期望,而变得失真。

到最后,观众能共情的,也就只有身为社畜的卢宇声了。

不仅是因为他最后逃出生天的幸运,也不仅是因为他身上担负的象征最单一。

而是,当你仔细去观察卢宇声这个角色时,你会发现。

他的主观能动性弱得惊人。

从头到尾,他几乎没有根据自己最本心的意愿行动过。

开头,是因为政策的收紧,和结婚的刚需,才加急买了房子。

前段,是被楼下邻居反复投诉,为了自证清白才上楼调查。

中间,是朋友推荐保证,光复币一定能赚到大钱,还清贷款。

哪怕是情况急转直下,他发现了荣真豪的真面目与钱银花的阴谋时,他依然是身段灵活的。

调查是荣真豪做的,账本是钱银花的,他只是在最后捡了漏。

他唯一真正主动去做的,只有在一切尘埃落定,他夺回了房子,恶邻搬走,钱银花和荣真豪双双身死后,他回到家乡待了一阵子。

但没多久,又再次回到了首尔。

这次,他仍然站在大开的窗户前,听着又一批新的噪声来临。

只不过,他再也没有了刚买房时的意气风发。

也没有了发现真相时的咬牙切齿。

他只是默默地走过去,垂下头,耸起肩。

他将继续住在这84平方米的公寓里,让噪音变成自己生命之后的背景乐。

卢宇声认命了。

就如同每一个在社会现实中艰难前行的普通人。

什么房奴币奴。

无非是没得选,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前进,最后才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那墙外之音呢?

它来自墙壁之间,来自街坊四邻,来自每一个住在这儿又离开的过客。

但,它又不止于字面的噪音,而是那关乎于身份,阶层与家的执念。

甚至,它可以超越房贷,变成债务、股票、社交支出、圈层维护……

一切你已经投入,又无法回头的事物。

那是时代的噪声,也是时代的焦虑。

要不要相信,只取决于你自己。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