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下机器人通过6个电机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运动,而且每个电机的排布都有讲究,每一个算法可以实时去响应操控手的需求,而且还是低延迟的。它可以指哪打哪,每个电机就在不同的方向去发力做一个反推动力,而且能做到特别丝滑的运镜。 在整个电影拍摄里,我们降低了人力成本、
龙岗企业首创电影级水下机器人拍摄技术
水下机器人通过6个电机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运动,而且每个电机的排布都有讲究,每一个算法可以实时去响应操控手的需求,而且还是低延迟的。它可以指哪打哪,每个电机就在不同的方向去发力做一个反推动力,而且能做到特别丝滑的运镜。 在整个电影拍摄里,我们降低了人力成本、安全成本。在整个电影拍摄部署阶段基本降低了60%时间,效率提升300%。 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应用在电影行业里,基本上打破了各种的局限,可以做到全方位运动拍摄运镜,可潜入100米水深中拍摄,潜水员很难下到这个深度进行拍摄,而工业级的水下机器人,则能够下潜到500米甚至更深的水中作业。在拍摄水底纪录片方面,我们都有极大的优势。
鳍源科技影视行业 负责人冯健凡
水下机器人拍摄现场。
正在热映的抗战题材热血电影《东极岛》,在全亚洲最大的9000平方米的水下摄影棚里实拍70天,近乎三部院线水下拍摄体量,在近于台风天3.5米浪高的环境下,仍能稳定悬停拍摄,在极端环境下实现全维度丝滑运镜效果,这一领先世界的水下拍摄技术,正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技术化水平提升的真实写照,而这背后的技术支持,来自于深圳龙岗土生土长的企业——鳍源科技。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探寻技术背后的故事。
首创电影级水下机器人拍摄技术
扎根在龙岗区坂田街道的深圳鳍源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水下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国内行业级水下机器人出海市占最多的水下机器人公司。而将顶尖海洋工程技术运用到电影行业,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公司与电影的缘分,是从电影《蛟龙行动》开始的。去年,《蛟龙行动》拍摄时,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先生主动找到鳍源科技,期望做一个水下平台,将电影行业与水下技术进行融合,做成全世界突破性的技术。
“我们跟鲍德熹老师共同研发了电影级水下机器人,这也是全球首创的技术,目前好莱坞都没有。这款水下机器人也运用在了《东极岛》的电影拍摄里。”鳍源科技影视行业负责人冯健凡告诉记者。
对鳍源科技而言,这次合作的最大突破点也颇有意思。在如海洋工程等行业场景中,仅仅只解决了一个看到和检测的问题,但在电影行业里,导演和摄影师特别严格。“这是我们以前从没想象到的苛刻和刁钻,鲍德熹老师在更多细节上的调控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比如运镜要到什么细腻程度,怎样缓停、缓起,他用几个月的时间在现场一点点手把手给调了出来。”
这次成功的“跨界合作”,也同时帮鳍源科技验证了可靠性、系统化,以及整个智能化的硬实力,“这些不是所有水下机器人都能达到的,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优势。”冯健凡感叹道。而这也为后面《东极岛》在更为极端的拍摄环境中卓越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他向记者讲述,在全亚洲最大的9000平方米的扬州影视基地水下摄影棚里,电影《东极岛》进行了70多天的水下拍摄,这相当于三部院线电影的水下拍摄量的实拍。“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工业化水下拍摄的一部电影,整个工业流程连好莱坞都没有尝试过。”
以前电影涉及到水下镜头的拍摄,很多时候演员是在干燥的环境下拍摄,后期加特效,比如电影《海王》里演员在水下头发飘动的特效就是后期加上去的,但《东极岛》这部电影基本上是全水下实拍。
在3.5米高浪流中稳定悬停
在《东极岛》电影拍摄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近于台风天创造的严苛环境。“这个9000平方米的水下摄影棚有着全亚洲最强的造浪系统,能达到3.5米高的浪流。”冯健凡描述道,“传统的水下机械是不可能在这种近似于台风天的海况进行水下作业的,但我们的设备可以做到在如此苛刻的环境下仍能稳定悬停拍摄。”这一硬核实力,也成为公司未来与扬州影视基地进一步合作的契机。
“其实,水下机器人拍摄的运作原理也很简单”,他向记者解释,我们把平常在海洋工程领域用到的有线图传,通过岸上带屏遥控器结合水下的电影机,获取到各种图传等信息,通过遥控器就可以实时去操控。“我们的水下机器人,通过6个电机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运动,而且每个电机的排布都有讲究,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操控算法,每一个算法可以实时去响应操控手的需求,而且还是低延迟的。它能做到指哪打哪,每个电机就在不同的方向去发力做一个反推动力,而且能做到特别丝滑的运镜。”
而传统的水下拍摄往往受限颇多。冯健凡举例说,过去一百多年来电影中经常会用到的水下拍摄方式,其中一种是水下遥控头,只能在水下控制几个方向,很受局限。而水下轨道拍摄,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运动,水下三脚架以及水下潜水员的拍摄,则会受到水浪大小、水深、天气等原因的各种限制,应用场景非常有限。
“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应用在电影行业里,基本上打破了各种局限,能做到全方位运动拍摄运镜,可潜入100米水深中拍摄,潜水员很难下到这个深度进行拍摄,一般在二三十米水深的地方待20分钟左右就得上来。”冯健凡介绍道,“而工业级的水下机器人,则能够下潜到500米甚至更深的水中作业。在拍摄水底纪录片方面,我们都有极大的优势。”
水下机器人在各种特殊环境中拍摄也有很大优势。“比如拍水下爆炸场景时,完全不用担心水下摄影师的安全风险问题。”冯健凡说。
“在过去9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坚持着自主创新,我们也创造了很多全球第一,如全球轻量智能化水下机器人达到4.5节航速的设备,全球首个将AI与水下机器人结合的公司等等。目前我们已经有全球200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基本上做到100%的国产替代化。”冯健凡如数家珍地说道。
他忙不迭地又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公司在今年入选2025年广东省第一批机器人+行业应用典型案例名单,这也是唯一一个水下设备公司。在行业内,已经成为中国出海市占率最高且盈利的水下机器人公司。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水下机器人在电影中拍摄的最大效果是降本增效,“在整个电影的拍摄里,我们降低了人力成本、安全成本。”冯健凡给出了一组颇有说服力的数据,“在整个电影拍摄部署阶段降低了60%的时间,效率提升300%。”
在电影拍摄的各个环节,水下机器人可谓是“时间效率大师”。“无论在前期水下置景、灯光部署,以及演员的预演排练,水下机器人一直在水中长时间保持稳定,帮剧组整体监控,而这以往只能靠潜水员下去看,汇总给导演,然后再下去做调整,这样极其浪费时间。”冯健凡说。
“这次《东极岛》的拍摄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全球首创的全维度360度丝滑运镜效果,也解放了整个水下拍摄的想象空间,而且在极强的造浪冲击下,都能悬停稳如泰山,丝毫不受影响。”他介绍道。
“电影《东极岛》从开始筹备到拍摄完成,都是以往大家没尝试过的工业体系与流程。”冯健凡表示,国家正在倡导“影视+科技”深度融合,我们也在一直思考并准备着以科技的力量变革整个行业,希望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水有关的拍摄是最难的”
拍电影,水下镜头之难,是很多导演都深有体会的。《东极岛》导演管虎在此前央视发布的采访中说过,“跟水有关的东西,都是最难的。什么叫工业化,“其实就是探索一种新技术的可能性,分工更加细化,把类型片做到更加极致。”
“因为这个电影重新研究了一种新的技术,老外没经历过,我们也没经历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东极岛》导演费振翔在此前的采访中说。
“在电影《东极岛》中,我们一直在研发和往前尝试”,在对电影极致的追求中,管虎认为,“有些电影是必须走进电影院看的。”
在《东极岛》制片人、监制梁静看来,“这部片子为整个中国电影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未来中国电影的水下拍摄,都可以参照这一套电影工业的流程。”
致力做全球AI水下机器人领航者
“中国电影发展120年了,我们也希望得到国际电影市场的认可。”冯健凡说。
2025年,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2025 BIRTV)上,鳍源科技与全球影像技术公司索尼(SONY)联合推出创新性影视级水下机器人拍摄解决方案。
在展会上,鳍源科技获得官方推荐,受到众多国际电影制作、租赁等公司的关注。在过去的一个月,鳍源科技收到了大量的电影、电视、广告水下机器人产品的采购订单。
“我们与国际厂商的合作,可以让好莱坞看到我们有这样的技术,远超于他们传统的方式,看到我们中国的技术是能走到世界舞台的。”冯健凡透露,未来在很多国际大片中,都会用到鳍源科技的拍摄设备。
通过在影视行业的运用,鳍源科技的水下机器人被更多人所看到。自开辟影视业务产品线以来,在龙岗区为企业搭场景服务助力下,企业得到更多的曝光度,销售额从此前的年增20%左右,提升至40%。
事实上,“影视只是一个微缩的窗口”,鳍源科技在更多行业领域里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与一些跨国公司有着更多的深入合作。
目前,鳍源科技已获得200多项全球专利,除了水下影视外,还在海上能源等多个领域构建了水下关键技术的核心壁垒,已建立端到端的系统,推出四个产品线,应用于多样化水下行业场景,服务10000+全球客户。其产品数次蝉联美国CES创新科技大奖、德国IF与日本G-MARK 等世界产品设计奖,致力成为全球AI水下机器人及水下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领航者。
记者还获悉,在今年10月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120周年纪念展中,鳍源科技的水下机器人和大疆的设备将作为里程碑式成果进行展出,见证中国电影工业化、技术化水平的提升之路。
晶报记者 李海若 /文 受访者供图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