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它已经“淡出视野”,但数据显示,它从未离开我们。2023年,我国新增HIV感染者超过5万人,死亡人数依旧在增长。不是治疗无效,而是很多人“明知有坑,还偏要跳”。
艾滋病,不是过去时。
很多人以为它已经“淡出视野”,但数据显示,它从未离开我们。2023年,我国新增HIV感染者超过5万人,死亡人数依旧在增长。不是治疗无效,而是很多人“明知有坑,还偏要跳”。
作为一名医生,说句扎心的实话:有些人感染HIV,不是倒霉,是太轻率。
今天不讲道理,只讲实话。宁可周末在家刷三部电影,也别去做下面这6件事。一时爽,代价可能是一辈子的治疗账单。
别嫌我啰嗦,听完,你会感谢自己。
你觉得“只要不乱来,艾滋跟我无关”?错。这是误区之一。
真实情况是,现在HIV感染者中,异性传播占比已经远超同性传播。不少人从来没去过夜店、没接触毒品,甚至有稳定伴侣,但还是感染了。关键就在于:低估了“日常生活中的高风险行为”。
门诊见过太多“被传染者”,不是陌生人,是熟人,是“关系不错的那个人”。
曾有个28岁的女孩,感染HIV后痛哭:“我从来没乱交,他是我谈了两年的男朋友。”我们查了她男友的病史,他早就知道自己是携带者,只是隐瞒了。
感染HIV前的窗口期可以长达2周到3个月,这段时间检测呈阴性,但人已经具备传染性。
所以:不是你信了错的人,是你没做对的事——双方都没检测。
长得干净、穿得体面、谈吐正常,不等于没有病毒。HIV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脸不黄,眼不红,照样活蹦乱跳。
病毒是不会“看脸挑人”的。
临床上我们称之为“无症状携带期”,这个阶段可能长达8到10年。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没有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他体内悄悄复制,CD4细胞(免疫系统的指挥官)一点点被吞噬。
不要拿眼睛去判断风险,要拿科学去确认身份。
有些人说:“我有防护啊,不过中途取了。”或者“只是一次,没事的。”
我要告诉你:HIV传播不是靠次数决定的,是看你这一次够不够“条件成熟”。
只要有体液交换,尤其是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病毒就有可能“搭车进入”。哪怕只一次,只要对方是HIV阳性,你就可能是下一个感染者。
HIV病毒在体外能存活数小时到数天,尤其在潮湿环境中,即使是共用剃须刀、针具,也有感染风险。
“我怕查出来,怕家人知道,怕影响工作……”
怕,是正常的。但不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传染源。
国家早就出台政策,HIV检测是高度保密的,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都设有匿名窗口。甚至你可以去做“指尖血快速检测”,10分钟出结果,无需实名。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那你也不可能保护别人。知情权,不只是你的,更是你爱的人该有的。
现实比你想象得残酷。
有位40岁的男性,事业顺利,生活风流,来医院时已经是“艾滋晚期合并肺结核”,CD4低到个位数。他说:“我一直以为自己身体挺好,就是最近有点喘。”
你知道吗?HIV感染者如果不接受治疗,最终大多数会死于“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就是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脑膜炎等。
这些病,平时对健康人不构成威胁,但对免疫系统已经崩塌的HIV患者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别拿“没事”当护身符,它从来不是。
现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已经可以把体内病毒压到检测不出(我们称之为“病毒学抑制”)。只要规律服药,感染者可以跟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结婚生子。
但前提是,你得吃药,而且得天天吃。
门诊有个20岁出头的男生,感染后被家人带去“民间偏方治疗”,结果两年后病毒飙升,CD4跌破200,出现严重肺部感染,住进ICU抢救。
吃药不是束缚,是救命。
现在国家已经提供免费药物,只要你愿意治疗,就能活得有质量。但放弃治疗,就是把命交给病毒。
说到底,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它是“慢性传染病”。
感染了不可怕,拖着不治才可怕;暴露了不可耻,讳疾忌医才可悲。
现在,很多人对HIV的恐惧,其实早已超过了病毒本身。他们更怕“别人怎么看”,更怕“被误解”。但我要告诉你,真正的力量,是面对它、管理它、驯服它。
你可能听说过“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只要病毒被抑制到检测不到,就不会传染他人。
这不是安慰,是实打实的科学结论。
现在的感染者群体中,有人活得比健康人都洒脱。规律吃药、每半年复查、坚持锻炼,甚至身体素质比你我更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再犯一次错。
而没感染的人,最大的保护,不是“远离所有人”,而是拥有分辨风险、勇于检测、敢于拒绝的能力。
这6件事,别做,不是因为医生太唠叨,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后悔的眼神。
有些病,错一步就是一生。
你可以选择去看一场电影、跟朋友吃顿饭、在阳台发会儿呆,但别拿一次“冲动”,换一生“治疗”。
艾滋病不是过去式,它就在我们身边。
不是吓你,是提醒你。
别等那张报告纸,把你的人生写上句号。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3,23(3):145-150.
[2]李静,陈峰.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挑战[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8):501-506.
[3]王晓磊.“U=U”理念的推广意义与现实困境[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2):2143-2147.
来源:李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