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革的十年,对有的人来说,是动荡的十年,是无助的十年,是摧残人心的十年;但对陆焉识和冯婉喻来说,这十年,是等待的十年,是思念的十年,更是相爱相守的十年。
文革的十年,对有的人来说,是动荡的十年,是无助的十年,是摧残人心的十年;但对陆焉识和冯婉喻来说,这十年,是等待的十年,是思念的十年,更是相爱相守的十年。
《归来》讲述的是,在劳动改造中,难以忍受对妻女的思念,陆焉识从劳改场逃回家,希望见妻女一面。东躲西藏,好不容易回到家,几次敲响家门,妻子却避而不见;偶遇女儿,女儿更是想担任学校舞蹈的主角而告发父亲。陆焉识又被抓回劳改场。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得到平反,回到家中,发现妻子患心因性失忆忘记自己。陆焉识想尽办法让妻子想起自己,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以每天带妻子去火车站接“陆焉识”的方式陪在她身边。
整个剧情平实无奇,主要以灰色为基调。实话说,不适合我们这种喜欢喧哗和热闹的年轻人看。可剧中陆焉识的扮演者陈道明,是我最喜欢,也是喜欢时间最长的演员,不仅仅是他的演技,还有他身上的品质,正如剧中陆焉识那般,坚韧、乐观、宽厚待人、不抛弃不放弃,也许陆焉识的品质与精神,是整个剧情的闪光点,同时也是那种压抑氛围中的点点星光与希望。
按照人伦常理来看,明明相爱的夫妻却避而不见,女儿告发生父,似乎是那么的不合乎情理。但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文革时代,这一切又似乎都无可厚非。陆焉识被打为右派,作为无产阶级队伍的一份子,冯婉喻和女儿只能坚决维护无产阶级,与右派陆焉识划清界限。可就算文革时期,在我看来,无论是谁,首先你要成为“人”,才可成为无产阶级的一份子。作为一个人,不应该先拥有人性伦理,了解人情世故,继而成就以后的一切?正如孟子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不都应该有一个顺序吗?这些叫做根本的东西是不能被忽略的。世上哪有放弃人的根本还可以有一番成就的事?说到这里,《归来》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因为文革的特殊环境 ,所有人都放弃了人性、情感和道德。归来,不仅是陆焉识的归来,随着陆焉识的归来,许多被人们遗忘和放弃的东西也应该归来了。
剧中,陆焉识归来后,邻居们的热心帮助,是道德的归来;女儿听到父亲的理解与关爱后的第一声“爸”,是人性的归来;妻子后悔当初不与丈夫相见,此后为丈夫不锁门,是情感的归来。似乎一切都归来了,但一切真的归来了吗?毕竟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中所展现的,也是对生活现象的重现。
且看看当今这个社会的种种。被利益、权势熏昏头脑的人比比皆是,为利益不择手段,因权势知法犯法;情感意识淡薄,多少友情和爱情都成为了功利的华丽外衣;就连最温暖的亲情,在有些人眼里都是那么的不堪,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赡养问题的诉讼;更有甚者,将人最珍爱的生命视如草芥,伤人、杀人、恐怖事件接二连三。这个社会中,人性、道德、情感等这些人存在的根本缺乏的不止一点点。因此,《归来》不只是抨击,更是呼吁,这个社会需要人的根本价值观的存在,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