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真正的主角,一群本该光芒万丈的平民英雄,硬生生拍成了给虚构出来的“龙傲天”主角当背景板的龙套。
说白了,《东极岛》这片子犯了历史改编最大的忌讳
把真正的主角,一群本该光芒万丈的平民英雄,硬生生拍成了给虚构出来的“龙傲天”主角当背景板的龙套。
也难怪它票房哑火,口碑褒贬不一,剧本更是被骂惨了。
表面上看,这电影花了大钱,场面宏大,特效震撼。
又是1:1还原沉船,又是IMAX深海实拍,工业水准确实没得说。
它改编的“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本身也是个顶级的历史题材
1942年,日本军用运输船“里斯本丸”号在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志的情况下,被美军潜艇击沉。
船上关押着1800多名英国战俘,日军为了自保,不仅优先转移物资,甚至丧心病狂地钉死舱门
把战俘活活闷在船舱里,对逃出来的落水者还疯狂扫射。
而我们舟山的渔民,在亲眼目睹这场炼狱后,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前去救援,救下了数百名英国战俘。
这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集体义举啊!
这本该是电影的核心。
可《东极岛》的导演和编剧似乎觉得,普通人的善良和勇敢不够“好看”,非要给这段历史强行塞进一个单枪匹马就能干翻一个日军据点的超级英雄。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拍偏了”,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咱们就得潜到剧情深处,好好扒一扒它的“骚操作”了。
电影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它先是凭空“发明”了几个跟渔民们格格不入的主角。
朱一龙和吴磊饰演一对海盗兄弟阿赑和阿荡,被渔民族长救下后,跟本地渔民泾渭分明。
倪妮饰演的女主阿花也是被收养的,还跟男主阿赑搞出一段莫名其妙、可有可无的叛逆爱情。
你看,故事还没开始,焦点就已经从“渔民们”这个集体,转移到了这几个“外来者”身上。
接下来,为了突出这几个外来者有多牛,电影就开始疯狂贬低真正的英雄——东极岛的渔民。
历史上,舟山渔民是主动、自发、冒着巨大危险去救人的。
可在电影里呢?
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
——家人被当众屠杀、族长被枪决、教书先生被活活烧死
——渔民们的反应是什么?
是忍气吞声,是戴着斗笠当背景板,连脸都看不清,形象完全被虚化了。
他们从历史上的施救者,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畏畏缩缩、等着被英雄“唤醒”的懦夫。
“唤醒”他们的人,自然就是男主阿赑了。
电影彻底放弃了对渔民群像的刻画,把所有高光都打在了男主一人身上。
他一个人就能血洗鬼子的堡垒,又能潜入正在沉没的“里斯本丸”号里救弟弟、救英军,顺便再干掉两艘鬼子的汽艇,简直是开了挂的战神模式。
历史记载里渔民们那种不计回报、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集体救援,被彻底简化成了一个孤胆英雄的个人秀。
最让人啼笑皆非、也最受争议的,是渔民们最终“觉醒”的时刻。
岛被占了,族长和孩子被杀了,先生被烧死了,男主把鬼子都杀光了……
经历了这么多血海深仇,渔民们还是一动不动,一语不发。
那他们到底是怎么醒悟的呢?
是在电影快结束时,女主角阿花发表了一通关于“打破女人不能上船的旧规矩”的激情演讲,渔民们就全醒了!
讲实话,这段充满女权色彩的演讲,讨好市场的意图实在太明显。
更离谱的是,在发表这通感言之前,她还奋力砸开了一面墙,结果里面不是藏着武器,而是一排排祖宗牌位。
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在为她的演讲做情绪铺垫。
可问题是,我的大姐,外面海里全是等着救命的人啊,你在这演讲、叩头、搞仪式,耽误的每一秒钟都是人命啊!
剧本写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拍偏了”,而是彻底脱离了历史的内核和人性的逻辑。
它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
——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本该让世界铭记的英雄故事,为什么会被我们自己拍成这样?
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恐怕比电影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
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观点
《东极岛》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彻底抛弃了渔民的集体群像,而去突出一个虚构的个人英雄。
而这个选择,在“里斯本丸沉没”这个题材上,显得尤其愚蠢和不可原谅。
为什么?因为在现实中,“里斯本丸”的真相长久以来都处在被掩盖和歪曲的尴尬境地。
当年,日寇就借着这件事反咬一口,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谴责美军不人道,营造出一种“运送战俘的民用商船遭受不公正袭击”的假象。
面对英国的抗议,日本方面更是嘴硬,称“封锁舱口是防止混乱的合理措施”,还说“炮击俘虏的信息是疯狂的捏造”。
直到今天,在关于“里斯本丸”的维基百科里,仍在美化日军的行为,并轻描淡写地描述中国渔民的义举。
它说救援工作主要是由“附近的日本军舰”进行的,而中国渔民只是“也赶来救援”。
看到了吗?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一部电影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
我们作为二战的战胜国,有责任、有义务用影像大声地告诉全世界
当法西斯泯灭人性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普通渔民,展现了怎样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电影本该是击碎谎言、还原历史真相最有力的武器。
然而,《东极岛》却放弃了这个机会。
它没有选择去呈现那份朴素、无华、却震撼人心的人间大爱,反而用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好莱坞式套路,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变成了廉价的个人秀。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糟蹋”,更是对那些当年不求回报、善良勇敢的舟山渔民们的辜负。
所以,关于“里斯本丸”的电影,我们绝对需要,而且要多拍。
但我们需要的,是能真正展现我们民族品格、尊重历史真实的佳作,而不是像《东极岛》这样,花了最多的钱,却丢掉了最宝贵的魂。
来源: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