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再现二战渔民的残酷生活:躲征粮、避巡逻,勇闯“死亡海”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6:00 2

摘要:2014年,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使默默无闻的东极岛迅速爆火。东极岛澄澈碧蓝的海水、蓝白相间的房屋、蔚蓝的蓝天白云,成为诗歌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情调,以及网友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2014年,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使默默无闻的东极岛迅速爆火。东极岛澄澈碧蓝的海水、蓝白相间的房屋、蔚蓝的蓝天白云,成为诗歌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情调,以及网友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从网红打卡地到历史见证者

于是,东极岛迅速成为了网红打开地。但是当2025年电影《东极岛》上映,把镜头对准二战战火中,在东极岛上生活的渔民时候,我们才知道远在八十多年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渔民,在二战的海岛生活也是在刀尖上挣扎求生的“战场”。

电影《东极岛》中展现抗日时候东极岛的渔民生活,虽然没有硝烟弥散的战场,以及被轰炸的城市,生活却是非常艰苦窘迫。渔民们却经常遭遇粮食被抢的尴尬境遇,躲避日军巡逻艇马达声的惊险,甚至为了活下去,硬闯日军部下鱼雷,禁止打鱼“死亡海”的生命风险。所以,每一次渔民的出海,都是与死神扳手腕!

电影中的情节并非虚构情节,却是真实历史上的反映。二战时期东极岛渔民的生活,远比电影的更加艰难困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了解二战时候包括东极岛在内中国东部沿海一带渔民的生活。

日军占领下的渔民艰难生活

电影的开头,就讲述东极岛上渔民的生活。台词就是:

原本日子过得不错。可是日本一来,把岛子给占了。他们锁了船,不让出海,三年下来,把渔民都憋成旱王八(乌龟)了。

我们虽然在电影中,看到是东极岛清澈湛蓝的海水天空,但却是破败的木板房、锈蚀的渔网、空荡荡的码头这一幅空旷寂寥,又别具沧桑的美景。

真实历史上,二战时候的东极岛(庙子湖、青浜、黄兴、东福山),处在舟山群岛的最东端,悬于海外,交通往来全靠木帆船。战时与大陆的联系几乎断绝,信息闭塞,再加上兵荒马乱,物质匮乏到了极点,渔民的食物是有限,生活是很苦的。

东极岛由于地处东海领域,战略位置重要,乃是日军控制海上运输线的重要节点。于是,抗战爆发没多久,日军就占领了东极岛。岛上的保长也描述,岛上的渔民们也曾经抵抗过日军,但都被屠杀。

渔民们艰苦的生存哲学

当时,日军为了巩固在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一带的海上防线,将东极岛在内的舟山群岛视为重要的据点,船艇都是频繁巡逻,禁止渔民出海打渔,传统渔民打鱼的渔场成为了死亡禁区,断绝渔民们的粮食、药品、布料的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如果渔民一旦冒险出海,轻则渔网就被割,渔船被毁,重则被当最间谍,枪毙,最终船毁家破人亡!

当时,日军对渔民们进行骚扰,还对渔民们进行压迫,在岛上实施“征粮令”,向渔民征粮,搜刮农民家里仅有的粮食。对于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平时没有田里的粮食收入,只能靠木船打捞鱼儿售卖。但是日军在岛上的征粮令,乃是搜刮他们本来就珍贵的粮食,断了他们的活路。

在抗战时候,包括东极岛在内的舟山群岛渔民,主要就是以番薯、野菜果腹,生存状况极其恶劣。不仅要躲避日军的屠杀、骚扰和压迫,出海打鱼时候还要经常提防海盗和溃兵。坚韧、互助、沉默成了渔民们最佳的生存哲学。

渔民们夜里打鱼的苟且偷生

真实历史文献,也记载东极岛的渔民在抗战时候,生活的艰辛。当翻开东极岛的地方志,都可以看到这样记载: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日军占东极,设据点、巡海面,渔民出海即遭驱逐,粮米尽被搜刮,饿毙者十之二三。”

可以看到,抗战时候的东极岛绝对不是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却是艰苦生存的苦难之地。当时渔民们为了获得粮食填饱肚子活下去,想方设法和日军周旋。如渔民们都会在夜里借着月光出海,黑布遮住渔船的灯火,用破布包裹仅剩的口粮,把粮食藏在海草堆或者礁石缝里,日军挨家挨户搜粮食,将谎称家里已经断炊,没粮食可交

渔民夜里划船出海,都在礁石缝隙里小心翼翼,用最原始的方式躲避搜查。虽然日军巡逻舰的大船是不敢靠近暗礁,但渔民的小船也得在礁石缝隙里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船毁人亡。

一位老渔民也回忆抗日时候的出海生活:

“那时候出海,每个人都会在怀里揣一块石头,不是为了压船,是怕被日军抓住受折磨,实在不行就抱着石头跳海。即便如此,也没放弃捕鱼——因为不捕鱼,全家老小都会饿死。”

一位舟山群岛渔人的后代是如此对世人讲述:

“我爷爷说的,那时候出海就如偷生一样!当年我爷爷在夜里出海,最怕就是听到日军巡逻艇的马达声。有一次,他为了躲日军的巡逻艇,在礁石缝里待了整整一夜,天亮了才敢出来,身上被礁石划得全是伤口,冻得说不出话来。”

这一切如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唐洪森所言:

“‘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完全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手导演的人祸。”

可以看到,一切如影片中讲述,渔民们的平静生活,早已被小日本掀起的战争撕得粉碎。

渔民闯“死亡海”的风险

如果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渔民们躲征粮、避巡逻是“被动求生”,那么闯“死亡海”,乃是渔民们为了求生的冒险搏命。

“死亡海”主要指日军划定的禁海区,这些禁海区,都是日军重要的海上运输航线,风浪极大、暗礁密布,有日军巡逻艇等海军重兵把守,渔民一旦闯入后果不堪设想。

但在“死亡海”里,却有丰富的鱼儿和海洋资源,在那里捕的海鱼在市场上都能卖得昂贵的价钱。尤其是靠近东极岛等舟山群岛一带的上海、宁波等地的市场急需要海鲜,只要把“死亡海”的鱼儿捕捉,到这些地方市场上去卖,就会卖得好价钱,获得丰富的粮食和药品。

因此,为了一家的生计和谋生,渔民们经常铤而走险,大胆穿日军封锁的死亡海捕鱼,每一次闯荡,都是与死神做生死的较量。

如在东极岛的地方志,曾经记载一段渔民的“闯海队”的记载:

1943年,一支由五名岛上渔民组成的“闯海队”,在深夜中闯进了日军封锁的“死亡海”。这些渔民刚捕到一批鱼儿时候,就引起了日军巡逻舰的注意。为了躲避追捕,渔船被迫开进了暗礁区,其中一艘渔船被暗礁撞破,一个渔民掉进了海里再也没上来。

剩下的渔民历经艰辛,终于划到了岸,然后经过一番波折把鱼运输到附近的宁波,换来了一年的口粮和药品。然后回到岛上,渔民们把粮食也分给一些乡亲们,死去的渔民只能是在海边矗立墓碑,面朝大海为他悼念了!

一位渔民“闯海队”成员的后人说:

“我爹说,那时候每一次出海之前,都会给家里留下一封信或者几个字,相当于遗书。如果能回来是好事,不能回来,亲人多多保重!”

渔民的善良和抗争

在抗日时候渔民们虽然生活艰难,骨髓里却保持着朴素的善良本性,如电影中的渔民阿荡,当发现在海上漂浮的英军战俘纽曼时候,想都没想就跳下去救人——这是渔民“海上落难人必救”的本能反映。

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当东极岛的渔民发现里斯本号沉没之后,海上漂浮的英军,没有多想,就驾驶着渔船冲进了沉船区,救起384名英军战俘,然后把他们藏进山洞、地窖,用有限的粮食和草药救治他们。最后,这些渔民们成功掩护了三名英军战俘脱险,让三名英军战俘成功抵达重庆,向世界揭露了日军暴行,让这一段历史能告白于天下!

《东极岛》把当时二战海岛上渔民艰苦生活的历史细节搬上银幕,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不止是一线士兵们在奋斗!那些在海岛生活的渔民,还有许多普通的小人物,也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在艰难中求生,也用自己方式与日本法西斯抗争!

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东极岛已经由过去穷乡僻壤的孤立渔岛,变为现代化、风景名胜的海岛。东极岛也褪去了当年战火的硝烟,成为人人向往的网红旅游胜地。

结语

现在,游客们在东极岛打卡旅游,享受阳光、沙滩和海鲜的惬意生活,应该了解岛上抗战那一段渔民救济英军的历史,感受在刀尖上讨生活,却不忘善良、心怀大爱普通人的伟大!

要知道,当时岛上的渔民们,不是英雄,也没有权利和金钱,更没有超能力,却用最朴素的善良和血性,为自己命运抗争,反抗法西斯的暴行!我们要学习渔民小人物在时代中生存的韧性,更要懂得珍惜和平生活的可贵,才能坚定开拓未来!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