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不幸去世的12位演员,看着眼熟忘记了名字,多位英年早逝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8:49 3

摘要:记得小时候,村里经常组织放露天的幕布电影,很多经典的老电影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看到,《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早早就去占地方,生怕错过每一个镜头。

记得小时候,村里经常组织放露天的幕布电影,很多经典的老电影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看到,《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早早就去占地方,生怕错过每一个镜头。

凭借着这些老电影,认识了很多演员。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新人代替旧人,许多曾在黑白影像中绽放光彩的老演员,早已化作星光,留在了岁月深处,悄然离世,当再次看到他们荧幕上的模样时,多位已经叫不上名字······。

王炳彧(47岁)

北影厂演员,曾被作为实力派演员被重点培养,他1935年出生在陕西西安,自小喜欢表演,21岁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参与了电影《穿山巨龙》《父子俩》,话剧《雷雨》《党的女儿》的演出。

因年少老成,长得成熟,20岁左右的年纪就被安排出演些大龄角色,是同学们眼中的“老大爷专业户”。

1959年,王炳彧毕业后分配到了北影厂,人才济济的北影厂不缺俊男靓女,而老旦演员却很少,进入北影厂后,王炳彧很快受到重用,接演了很多影片的重要配角。

《停战以后》中的李连长,《锦上添花》中的铁英父亲,《北大荒人》中的车向阳,《浪涛滚滚》中的牛相周,《海霞》中的刘大伯,《万里征途》中的周云鹏,《小兵张嘎》中的胖墩父亲,等等。

剧照

童年里,对他印象最深的影视作品是《地道战》中的高老忠,男主角的父亲,镜头不多,发现鬼子偷袭后,拉响警报和敌人同归于尽。

拍摄《地道战》时,王炳彧也才30岁的年纪,比男主朱广龙只大4岁,却演了一对父子。

80年代初,王炳彧向北影厂提出了辞职。

后他带着家人到了香港发展,签约了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参与了《密杀令》《通天临记》《泰山屠龙》等电影的拍摄,因两地影片风格不同,王炳彧的特长没有得到施展,事业急转直下,被观众淡忘。

1982年,王炳彧因心脏病突发在香港去世,年仅47岁。

于福来(45岁)

辽宁新民人,20岁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长影厂,在多部老电影中担任配角角色。

代表作有《风云岛》《芒果之歌》《南海的早晨》《太阳和人》《黑十字架》《艳阳天》等。

特殊年代到来时,于福来暂停了演艺事业,等到70年代末恢复工作后,没有拍戏,转型到幕后做了副导演。

1983年时,于福来去世,年仅45岁。

秦汉(59岁)

与台湾演员秦汉同名,他1932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岁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校期间参与了多部话剧的演出,毕业后进入北影演员剧团,1954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5年首登荧幕,在《平原游击队》中演了一个配角游击队员,镜头不多。

此后相继接在《如此多情》中演过黄山,《花好月圆》中演过王玉生,《粮食》中演过康辛有,《五彩路》中演过李勇,《春暖花开》中演过连生,《革命家庭》中演过赵侃,等等。

50年代末时,秦汉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时曾作为副导演参与了《山村姐妹》《红河激浪》等影片的拍摄,之后淡出,消失在荧幕上。

再次看到秦汉的新闻是在1991年时去世,终年59岁。

王健华(52岁)

老旦演员,1924年出生在河北,15岁参军,1950年调入东影厂做演员,影片中多出演母亲、婆婆等大龄角色,有“老大娘专业户”之称,曾与曲云、胡朋、陈立中等演员齐名。

参与拍摄的影片有《患难之交》《红孩子》《夏天的故事》《结婚》《康庄大道》《徒弟》等。

尤以《三进山城》中的田大娘,以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孔大妈,非常出彩,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特殊年代到来时,王健华因演员的身份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对待,后被下放至农场接受劳动改造3年,直到1972年时才恢复工作,此后回到了长影厂继续拍戏。

1976年5月10日时,王健华病逝,终年52岁。

卢敏(43岁)

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年轻时长得俊秀,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就被导演选中参与了电影《上饶集中营》的拍摄,片中出演被俘的女战士“施诊”,面对敌人的毒打不低头,英姿飒爽的模样,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凭借这部电影,卢敏敲开了影视圈的大门。

毕业后进入长影厂相继又接拍了《没有完成的喜剧》《满意不满意》等影视作品,默默做着陪衬红花的绿叶。

感情上,卢敏结过一次婚,丈夫是她北影学习期间的同学刘世龙,比她大三岁,出演过《刘三姐》中的阿牛哥,《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的演员,俩人在学校期间合作拍了很多话剧,互生好感,1954年时俩人结为夫妻。

婚后育有一个儿子刘小龙。

婚姻的最初是甜蜜的,俩人没有因为工作产生矛盾,但演员的身份,整天都在忙着拍戏,聚少离多,感情在时间的流逝下慢慢的变淡。

这段婚姻维持了8年,刘世龙担心儿子从小失去母亲,没有母爱,多次挽留过卢敏,但最终还是走到离婚的地步。

1963年时,卢敏离开了长影厂。

特殊年代到来时,卢敏受到了批斗,遭了很多罪,失败的婚姻,亲人同事远离她,外界的折磨一件件压垮了卢敏活下去的稻草,在1976年时自杀结束了生命,芳华定格在43岁。

赵联(59岁)

1931年出生在辽宁大连,家境贫寒,初中辍学在工厂打工,参加了单位的文工团,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1951年北京电影学院到上海招生时,赵联以出色的条件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北电。

剧照

毕业后,赵联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戏。

影视代表作有《虎穴追踪》《喜相逢》《国庆十点钟》《上海姑娘》《红旗谱》《青春之歌》《患难之交》《夏天的故事》等,多演工农兵正面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

特殊年代到来时,暂停了工作。

1975年赵联重返荧幕,此时他已人到中年,气质、颜值、身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后以大龄配角为主,《海霞》中的方指导员,《大河奔流》中海长松,《牛角石》中的老爷爷,等。

八十年代后,赵联淡出了影视圈。

他结过一次婚,妻子是北影的同学石美芬,长得很漂亮,俩人一起学习,一起排练,互生好感,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毕业后一起分配到了北影厂,俩人曾一起合作过电影《飞越天险》。

1990年12月,赵联病逝,终年59岁。

安震江(49岁)

长影厂专演反派的配角大师,自小活泼爱动,喜欢表演,初中时开始参与话剧的拍摄,大学时加入了学校的业余剧团,因长相原因,多给安排演反派,毕业后开始拍戏。

电影中多演一些心狠手辣。坏到骨子里的反面人物。

荧幕上首个角色是《沙家店粮站》中的尚怀宗,贪婪狠毒,凭借这个人物,崭露头角,此后片约不断,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个让观众难忘的角色。

《平原游击队》中,安震江表演自然,不露痕迹,把地主杨老宗的狡黠、凶残、好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孩子》中,安震江出演白匪肖振五,在群众面前残忍凶狠,在自己的长官面前摇尾乞怜,两幅面孔,切换自如。

《暴风骤雨》中,安震江是被地主韩老六拉下水的农会主任张富英,俩人沆瀣一气,蛇鼠一窝,坏事做尽,观众恨得牙痒痒。

《红旗谱》中的刘二卯,《粮食》中的四和尚,《烈火中永生》中的敌军官,《侦察兵》中的王德标,《地下尖兵》中的张德发,《虎穴追踪》中的高军如,等等。

镜头中的安震江一人千面,他不在乎角色大小,只要把角色分给他,他都能演出自己的特点,配角照样出彩。

特殊年代到来时,他无法独善其身,为求自保,曾写信检举过葛存壮,令葛存壮一家被批斗,受迫害吃了很多苦,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去世都无法原谅自己。

1974年,安震江重返荧幕,此后接演的作品不多。

1977年9月12日,安震江在拍摄电影《巨澜》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9岁。

李亚林(57岁)

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父亲是做官的,从小家境优渥,20岁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工作,一年后被调往长影厂。

1956年,在长影厂出品的影片《虎穴追踪》中,李亚林出演反派冯振辉,阴险毒辣,随着电影的热映,李亚林名声大噪,被观众知晓。

此后片约不断,受到了长影厂的重用。

代表作有《前哨》《烽火列车》《神秘的旅伴》《柳暗花明》《为什么生我》《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等,凭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红遍大街小巷,入选新中国22大影星,成为长影厂的当家小生,名满全国。

1966年国内特殊十年到来,因家庭出身的原因,李亚林被审查、批斗、关牛棚,剥夺了拍戏的权利。

1972年后,李亚林回到长影厂恢复工作,同年接拍了影片《艳阳天》,之后作品不多。

80年代后,李亚林转型做了导演,执导了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井》《最后一百天》等。

感情上,李亚林的妻子是女星贺小书,曾是长影厂的当家花旦,拍摄过《国庆十点钟》《特快列车》《万木春》《并肩前进》《洪雅》《工地青年》等影片,年轻时长得很漂亮。

俩人是北影的同班同学,上学期间确立恋爱关系,毕业后,贺小书为了和李亚林在一起,主动要求从北影厂调去了长影厂。

1957年两人在长春结婚,婚后育有3个女儿。

特殊年代时,受李亚林的影响,一家人都受到了牵连,孩子饿到了皮包骨,生病得不到救治,一家五口住在破屋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生活条件相当苦,李亚林就是在这时候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怕冷怕热,秋天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

1988年时,李亚林去世,终年57岁。

周调(48岁)

1908年出生在辽宁昌图,自幼喜爱文艺,入行前在中学教书,抗战爆发后,周调进入伪满映培训班学习表演,同期的学员有浦克、凌元、方化等,上个世纪30年代末开始出现在荧幕上。

抗战胜利后,周调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

作品集中在四五十年代,代表作有《白马剑客》《六号门》《松花江上》《沙家店粮站》《一代婚潮》《夜袭风》《铁血慧心》等。

人设亦正亦邪,在《一贯害人道》中演过李仙钧,《董存瑞》中演过王平,《龙须沟》中演过车行掌柜,等等印象很深。

《董存瑞》剧照,周调(左)

年轻时的周调,星路顺畅,曾红极一时,名气比肩一同出道的浦克、凌元等人,可惜天妒英才,在1956年1月19日时病逝,年仅48岁。

剧照

李万城(59岁)

眼熟叫不上名字的演员,长得相貌堂堂多演配角,他1924年出生在辽宁海城,参过军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后因能唱能跳当了文艺兵,在前线演出宣传抗战,25岁时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

剧照

此时东影厂刚刚成立,人才济济,大家都想在电影中有个角色,李万城接到的角色不多,以戏份少的配角为主。

《在前进的道路上》中演过张主任,《红旗歌》中演过工人,《结婚》中演过村长,《土地》中演过石墨香,《平原游击队》中演过孟考,《东风》中演过老孙头,《女社长》中演过鲶鱼头,等等。

在《刘三姐》中出演口吃的罗秀才,印象很深。

1974年,李万城参演的电影《艳阳天》上映后,因身体原因退出了荧幕,此后在长影厂做后勤工作。

1983年时李万城去世,终年59岁。

剧照

张莹(45岁)

辽宁省开原市人,小时候家里穷,有了力气后跟着父亲在工地上打工,喜欢表演,长大后进入开原市一家业余话剧团开始表演,21岁时参军进入文工团,命运发生了变化、

他形象好,身体壮,五官硬朗,气质粗犷,影片中多演正面人物。

《董存瑞》中的赵连长,《六号门》中的李俊华,《赵一曼》中的地下党员,《白毛女》中的大锁,《沙家店粮站》中的残疾军人,《平原游击队》中的司令员,《青年鲁班》中的书记,等等。

很多观众多是通过《小兵张嘎》中的老罗叔,认识的张莹。

片中的台词“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印象很深。

镜头中的张莹多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角色,镜头外的张莹同样性格耿直,宁折不弯,为此得罪了很多人。

1957年时,因说错话被划为“右派”,张莹下放接受了3年的劳动改造,一家人分离,直到1961年时才被调入鞍山话剧团恢复工作,张莹和家人才有了团聚的机会,他抽空回来北京,和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

特殊年代到来时,再次被揪出来批斗,身心遭受到了严重摧残,拖垮了身体,在1969年时病逝,年仅45岁。

1979年时,张莹的身份得到平反,北影厂为他补开了追悼会。

张巨光(39岁)

1929年出生在沈阳,他的父亲张德纯是我国著名的回族教育家,1950年,张巨光进入长影厂正式成为一名演员。

初到长影厂,年轻的张巨光没有很多表现的机会,接到大都是群演和大的龙套,直到1953年在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时,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角色。

他的戏路很广,老大爷、战士、首长、工人、医生、叛徒,等等尽管都是配角,却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出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在《刘三姐》中是和蔼可亲、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的老渔夫阿牛爹。

在《徐秋影案件》中是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罗精达。

在《平原游击队》中是诙谐幽默,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的老勤爷。

《土地》中的二阎王,《母女教师》中的教导主任,《红孩子》中的酒店公公,《甲午风云》中的老夫子,《冰上姐妹》中的车间主任,《云雾山中》的工人张师傅,等等。

镜头中的张巨光老、中、青角色都很擅长,他性格开朗,喜欢学习,多才多艺,拍戏之余还先后参加了70多部国外影片的译制工作,《顿巴斯矿工》《萨特柯》《格林卡》等。

1966年特殊年代到来时,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下,张巨光被揪出了批斗,造反派抓住他出身的问题不放,逼着他交代问题,他百口莫辩,不知犯了何罪,精神得到了严重摧残。

剧照

1968年8月24日下午,遭受一天批斗的张巨光,精神恍惚,面对着一辆疾驶而来的电车,没有丝毫躲闪,抛下妻子韩云芝和年幼的女儿,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时年仅39岁。

1978年,张巨光的名誉得到恢复,长影厂为他补开了追悼会。

来源:星河倾城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