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前将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中,联合军乐团在演奏队形编排上,整体设置了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历程。
短视频|言寺、青果
采写|青果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前将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中,联合军乐团在演奏队形编排上,整体设置了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历程。
“抗战14年”的概念,正是在已故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多年的倡议和推动下,最终被写进教科书。导演高群书因观看李敏重走抗联路时讲述战时经历的视频,开始关注这段鲜为人知的抗联历史。
“这段历史是模糊的,是被忽视的。我觉得需要有一部电影把它复原给大家。”导演高群书为拍摄好这个题材,酝酿了许久,一直思索究竟该如何呈现抗联故事7。
在反复构思后,创作团队意识到,李敏同志的革命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通过她的亲历者视角,展现她身边的战友群像。
因此他创作了电影《生还》——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风雪征程》。
此次,高群书携新作《生还》做客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讲述了这段历史及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1
在创作初期,高群书曾有过犹豫:如果要拍一部抗联题材的电影,究竟应该聚焦那些牺牲的英雄烈士,还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
许多人都知道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这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抗联英烈。而在那段历史中,还有不少幸存者。
他们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中,面对100多万日伪军的围剿,依然坚持抗日,最终幸运生还。“我觉得他们同样是值得被铭记和敬仰的人。”
于是,李敏成为高群书导演切入主题的关键。
抗联历史具有非常特殊的背景,虽然从职能上说李敏属于后方女兵,但在抗联中,后方即是前方。当时超过百万的日伪军不断围剿抗联战士,随时可能实施包围。战士们只能不断突围、反击,即便非战斗人员,也每天都面临枪林弹雨。
历史上,抗联没有稳固的屏障,没有真正的根据地,甚至被日军切断了与百姓的联系。补给断绝,他们只能长期辗转于山林之中。尤其到了冬天,战士们徘徊于冰天雪地,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
正因如此,李敏和她身边战士的经历,更能典型地体现出抗联的严酷与特殊——“因为他们与其他抗战队伍完全不同。”而对妇女、儿童和伤员来说,战争的残酷程度往往更为惨烈。
电影女主角李童正是以李敏为原型创作的。影片以她的亲历者视角,讲述这群人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最终生存下来的故事。
在整个剧本创作过程中,团队选取了抗联后期1938年至1945年这段最艰苦的时期,并首次在电影中呈现了他们退入苏联休整的历史。
对李童而言,第一次进入苏联,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景象,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预示——那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的未来。
电影同样拍摄了抗联战士后来如何协助苏军光复东北,如何将日军留下的弹药库、兵工厂移交给我军。这些历史事实至今仍鲜为人知,但它们真实地发生过,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解放战争。
2
在确定了要讲述的故事后,高群书和创作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
前期,团队曾考虑将《生还》拍摄成一部商业性更强、戏剧化程度更高的电影,甚至设想过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参演。
例如,片中角色“小马”原本被设定为17岁,创作团队也曾有意寻找具有流量的演员来饰演。但随着对故事挖掘的深入,高群书越发觉得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在《生还》中,高群书大量启用了新人演员。“我不希望观众因为认出某位明星而跳戏,我要让观众相信,他们就是抗联战士。”
“真实”成为高群书拍摄《生还》时唯一的追求。
因成本限制,电影最终选择实景拍摄,取景地定于东北一处名为“仙人谷”的地方。尤其是在冬季,当地积雪深达一米,信号全无,演员每前行一步都异常艰难。
那种刺骨的寒冷、极致的疲惫,以及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感受,是在摄影棚中无法表演出来的。自然环境反而帮助了演员,也成全了电影——它让每个人沉浸其中,不再是在“表演”,而是在“经历”。“没有明星光环,没有表演套路,只剩下最本真、最生涩却也最真实的反应。”
高群书希望观众不要将《生还》仅仅视为一部电影,而是将其当作一部纪录片,或一段真实的生活来体验。
“我不想借助戏剧化的手法让人感觉只是在观看一部电影。我希望观众能完全沉浸到那个时代的残酷环境中。”高群书意图呈现的是抗联战士的日常,而非通过刻意渲染惨烈情节来讲一个戏剧化的故事。
3
孩子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影片以李童的视角展开——她十二岁就加入抗联,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每日直面死亡。在拍摄过程中,高群书也毫不回避这种残酷性。比如电影中有一场砍汉奸头颅的戏,几乎以直面现实的方式呈现。
在筹备阶段,创作团队对这一情节的处理一度犹豫不决。但高群书反复思量后认为,这正是那个时代中一个抗联孩子眼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从小遭受欺压,心中怀有仇恨。而这种恨,恰恰是特殊环境下的真实反映。”
更重要的是,高群书不愿美化战争。
在抗联中没有前后方之分,每个人——包括女性、儿童、伤员等非战斗人员——始终处于枪林弹雨之中。“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生活。”
除了李童,电影中还有一个婴儿,她的出生与成长更加深刻地诠释了片名《生还》的含义。
事实上,在回忆录《风雪征程》中,这个孩子一出世便夭折了。但高群书在影片中延续了她的生命,并为她取名“金灿烂”。
她是整部电影中最小的生还者,象征着活下去的希望,也代表着光明的未来。“金”姓音译自“今天”,寄托了对镜头外当下的美好寓意;“灿烂”则是一种隐喻——即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生命依然能够绚烂绽放。
4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高群书导演带来了他的新作《生还》;而二十年前,他执导的《东京审判》也正是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创作。
在他看来,两部电影的创作历程非常相似——在影片问世之前,都很少有人了解背后的历史。
“拍摄《东京审判》时,几乎没有人知道梅汝璈是谁,更不了解这位中国法官在国际审判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电影上映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段历史,甚至发现美国的一些图书馆中仍保存着当时的全套审判影像资料。
如今拍摄《生还》,他的初衷依然如此——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段历史不应被时代遗忘。
↓↓↓ ↓↓↓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