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密码已迭代,暑期档之后下一步如何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2:04 3

摘要:6月 1 日到 8 月 31 日, 2025 年暑期档票房报收 119.66 亿,虽然与 2023 年的 206.29 亿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相较于去年的 116.43 亿还是有些许增长,暑期档依旧没有奇迹,但好在稳住了基本盘。

6月 1 日到 8 月 31 日, 2025 年暑期档票房报收 119.66 亿,虽然与 2023 年的 206.29 亿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相较于去年的 116.43 亿还是有些许增长,暑期档依旧没有奇迹,但好在稳住了基本盘。

今年暑期档算是“低开中走”,后半程发力,依旧延续了“一超一强”的格局,《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证明观众依旧在讨论电影,电影依然是观众与社会与历史产生链接的桥梁,也是观众表达观点的载体。

取得了成绩,也要看看问题,大片、大导、明星阵容等很多曾经的票房密码失灵,以前行业习惯于拿着公式复制过往的成功,但今年的现状证明,公式要升级,密码已经迭代,每一部作品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方法。

随着暑期档结束,2025年目前的年累计票房已经突破400亿,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暑期档结束,未来的征途依旧任重道远,下一步,从业者需要带上从零开始的决心,继续去建立自己的内容壁垒优势。

头部缩水,腰部艰难

暑期档开始前,或许没人能猜中档期最后的票房三甲会是《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和《捕风追影》。

根据过往的经验,如果看牌面优势,《酱园弄》《东极岛》《你行!你上!》等大成本、大制作、群星云集、名导坐镇的大片更容易拔得头筹。

比如 2020年 、 2022 年、 2024 年的暑期档冠军《八佰》《独行月球》《抓娃娃》都是被寄予厚望,也完成了期待的大片。 2023 年的冠亚军《孤注一掷》《消失的她》某种程度算是黑马,但季军《封神第一部》也是一直高举高打的工业化大片。

2025 年暑期档最显著的变化是:大片集体哑火。

但这未必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这说明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大家都在相对更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任何作品都有机会。

单片的命运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整体市场在这两年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局,既头部票房缩水,难有超级爆款——

档期内《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分别取得约 29 亿、 14.5 亿、 8.8 亿票房,去年暑期档前三名《抓娃娃》《默杀》《异性:夺命舰》则是 32.5 亿、 13.5 亿、 6.4 亿票房,相较于 2023 年 35 亿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有差距。而在疫情前,头部单片是能创造奇迹的,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 2019 暑期档拿下 47 亿、《战狼 2 》在 2017 年拿下 55 亿。

另一方面,今年和去年一样,都是一部 20 亿 + 和一部 10 亿 + 的“一超一强”格局,但是中腰部及以下影片生存愈发艰难——

2025 暑期档过亿影片仅有 19 部,过 5 亿影片仅有 5 部。 2023 年到 2025 年,票房过亿影片数占暑期档上映影片数的比例分别为 15.4% 、 19.4% 、 13.3% ,今年是近三年最低。

部分票房密码已失效

透过数据看本质,暑期档让这样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过去十年探索出的那些票房密码,部分已经失灵。

其一,高成本、大制作、大导演、群星阵容,曾经意味着项目自带流量和关注度,自然也有一部分票房基本盘。很多观众会冲着阵容、制作、特效走进影院。

但电影市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观众见多识广,在当下的语境里,观众不会轻易为这些曾经的流量密码而 high 了,反而大片会被更严苛的审视,如果未能符合期待,很快就会出局。

无论是《酱园弄》的群星阵容还是《东极岛》突破水戏技术难关,都显示出创作者的诚意,但观众现在更在意的是故事本身。

以前观众爱在强阵容的影片里“数星星”,而现在戏份之争、番位之争反而会引发出很多不必要的,模糊了对电影本体的讨论;曾经观众会冲着工业化大制作的匠心而走进电影院,但如今幕后努力的故事难以打动观众,观众最终要看的还是成品。

其二,前几年市场找到了“强共情强共鸣”的流量密码,拍小人物逆袭的故事成为一种热门选择。今年暑期档,银幕上有很多“无名之辈”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都取得了成功。

2018 年的《无名之辈》是票房黑马,但今年暑期档《无名之辈 2 》没能再点燃观众;

大鹏主演的《年会不能停》把小人物叙事进一步发展为社畜叙事,让打工人共情,在 2023 年年底创造了近 13 亿票房,今年暑期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拍出了古装版“年会不能停”的质感,用社畜叙事将当代观众与古代文本连接在一起,目前预测总票房约 6.8 亿,在今年暑期档排名第四,但并未达到大鹏的预期。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畜文学放在古代的环境里,很难做到极致,而观众在《年会不能停》之后,显然需要更进一步的情绪刺激。

同题 PK ,更极致者胜。小人物叙事也要迭代到plus版本。

同样采用小人物逆袭这套叙事的《浪浪山小妖怪》能胜出,原因在于电影在“逆袭”这个核心主题之外,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更挥洒自如,不仅有“假扮取经”这个有趣的叙事主线,四个主要人物还性格各异,呈现出社畜在被社会捶扁揉搓时产生的不同面貌,很多观众都在这四个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四个主角显然比单一主角更具代入感。

其三,反转悬疑类型受到冲击,票房缩水。

2023 年《消失的她》和 2024 年的《默杀》,延续了悬疑类型和反转元素在市场上的荣光,今年暑期档的一个特点是悬疑这一类型缺位,仅有陈思诚监制的《恶意》在 7 月初上映。

目前 2.5 亿 + 的票房在今年暑期档也算不错的成绩,但相较于 30 亿 + 的《消失的她》和 10 亿 + 的《默杀》,可谓大缩水。

《恶意》在悬疑反转之外,还结合了社会议题,探讨了网络舆论的不断反转以及键盘背后的恶意,影片其实颇具商业性,但票房遇冷也提醒从业者一个事实:电影如今在面临短剧的竞争,短剧中充斥的狗血、反转,快节奏,让观众的阈值越来越高;此外短剧相较于电影,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能对热门社会给出更快速的反应。社会议题与悬疑反转结合的影像化产品里,电影不再是唯一选择。

电影要跟无数的短剧、短视频竞争,悬疑反转类型片很难再拍一部爆一部。未来这一类型会不会卷土重来再造辉煌?值得长期观察。

TA 们做对了什么?

2025 年暑期档,旧经验和曾经的票房密码受到冲击,但也无需悲观,依然有有前路可走。

一方面票房前三甲证明了战争、喜剧、动作这些优势类型还是能赢得观众,另一方面,这些 成功之作又带来新的经验与启示。

暑期档打出最强翻身仗的当数《捕风追影》,平心而论,成龙近些年作品的评分已经让部分观众对他失去信心,但只要有好作品,他就能杀回来。

所以,大导演、名演员们在这个暑假的滑铁卢也并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问题,谁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想走出舒适圈做进一步的探索时,一定会有阵痛。但只要下一部够好,依旧能够东山再起。

《捕风追影》的成功, 娱理工作室 曾在之前的稿件 暑期档最强翻身仗,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中详细论述过 ,简单来说,就是导演更加直面观众。

他从《龙马精神》的评论中汲取经验,明白观众更想看到怎样的成龙,发挥出动作和犯罪类型片的优势;他也直面香港演员们已到退休年龄的客观情况,把剧情设置得更加合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主题讨论中,让演员戏里戏外的境遇形成一种互文,实现与观众的对话。

这个暑假,“老登电影”成为被反复提及的词,中年男导演男演员们都会面临这些评价,但《捕风追影》则被观众善意地开玩笑总结为“有老人,但毫无老人味”,年龄和性别其实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创作者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观众。

还有两部电影值得一提,《 F1 》和《戏台》,两部电影上映初期都票房遇冷,但在后期实现了逆袭,目前票房都超过 4 亿。

横向观察音乐演出行业的市场,除了张学友、周杰伦等国民级歌手一票难求,十个勤天等垂直赛道的流量歌手也都有自己固定的受众群体,也能支撑起巡演的体量。音乐行业早早就开始了分众与垂类的耕耘,但电影一直做的都是大众的生意。而《 F1 》和《戏台》的逆袭,则在说明电影行业的垂直赛道也有可挖掘之处。

无论从电影制作还是营销角度,未来都应该看到垂类赛道的价值。

比如陈佩斯执导的《戏台》,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争议,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让所有观众满意,但《戏台》之所以没被这个差评点埋没掉,就是因为撬动了自己的核心受众。从制作层面,电影服务好了话剧观众、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观众,在暑期档里走出了差异化路线;从营销层面,电影找到了愿意为陈佩斯买单、对他有情怀的观众。

《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在这个暑假推高了柯南系列的票房上限,也是一次垂直赛道深耕的胜利, 娱理工作室 此前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门道 IP 难持续、营销缺新招、行业还有新解法吗? ,相关经验的分享也说明垂直赛道大有可为。

最后说说获得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的《南京照相馆》,在主旋律电影疲软的当下市场,这部电影找到了新角度。

过往的类似题材,都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切入故事,而《南京照相馆》则让普通的南京人成为故事主角,不再需要透过他者反观自身,也不再把叙事重点放在他者的觉醒上,而是用更多篇幅塑造中国人自己。

这样更具主体性的故事讲述,更符合当下的时代情绪,也说明成功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敏锐捕捉观众的需求变化。

《南京照相馆》获得成功,是申奥继《孤注一掷》之后,第二次拿下暑期档票房冠军,一个 85 后导演的崛起,也是行业的新希望。

最强口碑,之后呢?

今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档期混乱。

7 月中下旬一系列影片有的提档,有的延后公映,有的把大规模点映做成了提前公映,不仅观众分不清,从业者自己也是失序状态。

营销需要有自己的节奏,从业者不应该自乱阵脚,今年暑期档混乱的提档改档,并没有为大多数影片逆天改命,所以未来,希望从业者还是能守住自己的节奏。

最后聊聊被大家反复提起的“最强口碑暑期档”的概念。

平心而论,经历这两年残酷的大环境后,从业者们本身都更加小心,创作中也会反思自己,今年虽然有很多电影票房未达到预期,但只是不够好,客观意义上的“烂片”的确是不多了,大部分影片的口碑是过关的。

《南京照相馆》能成为暑期档票房冠军,得益于点映期间口碑爆了,今年前三甲的电影都证明了口碑好与票房高强相关。

但是多好算好?这似乎也没有标准答案。

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口碑并不算差,但不够引爆票房。

这背后的原因是电影市场未能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影评体系。前几年影评人动辄“炸裂”的评论已经消耗了普通观众的信任度, 所以网络上的好口碑没有到达一定声量的话,难以转化为票房,观众仍然更相信私域里的口口相传。

影评口碑体系的建立,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事。

五一档的时候, 娱理工作室 提出了一个今年显著的现象:观众不好糊弄了,以前一个优点就能让一部电影大卖,如今一个弱点就能毁掉一部电影。

所以关于口碑,创作者还得再往前想一步。

在创作上不仅要争做六边形战士不能有短板,还要建立起足够的内容壁垒,让自己有更多独特、新鲜、不可取代的长板,来抵御某一个潜在的短板带来的危机,才能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有安身立命的底气。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