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砸出 3.93 亿票房!博纳的《蛟龙行动》亏到肉痛,于老板亏到怀疑人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1:29 3

摘要:10个亿,打了水漂。8.5亿的窟窿,亏到怀疑人生。这不是股市崩盘,也不是P2P暴雷,这是于冬的《蛟龙行动》——一部号称“中国首部潜艇大片”的年度巨制,最终成了2025年最惨的“票房烈士”。

10个亿,打了水漂。
8.5亿的窟窿,亏到怀疑人生。
这不是股市崩盘,也不是P2P暴雷,
这是于冬的《蛟龙行动》——一部号称“中国首部潜艇大片”的年度巨制,
最终成了2025年最惨的“票房烈士”。

要知道,博纳老板于冬之前可是靠《长津湖》《红海行动》这些主旋律大片赚得盆满钵满,怎么这次栽得这么惨?今天咱就扒一扒这部 “票房惨案” 背后的猫腻,看看 10 亿到底花哪儿了,又为啥观众不买账。

先说说这部片的 “出身”,那可是自带 “爆款基因” 的配置。博纳影业出品,于冬亲自当制片人,还请来拍过《红海行动》的林超贤当导演,主打 “中国首部潜艇大片”,光是搭建 1:1 的潜艇模型就花了 8 亿,水下特效又砸了 2 亿,按理说这阵仗,怎么也得是个 20 亿起步的票房黑马吧?

可谁能想到,上映后直接 “哑火”,暑期档里被《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这些片子按在地上摩擦,首映排片第七,第二次上映更惨,直接落到倒数,最后票房连成本的零头都没挣回来。

要说于冬之前的主旋律电影,那可是 “印钞机” 级别的。《长津湖》57 亿票房,《红海行动》36 亿,《中国机长》29 亿,哪一部不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他的秘诀其实特简单,就是 “蹭热点”,业内都叫他 “新闻狙击手”—— 哪里有真实的英雄事件,他就往哪儿凑。比如《中国医生》拍的是抗疫,《烈火英雄》讲的是油罐爆炸,这些事儿都是老百姓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的,加上电影里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观众看了能共情,自然愿意掏钱买票。

可到了《蛟龙行动》这儿,于冬好像把看家本领全忘了。这部片最大的问题就是 “没根儿”—— 既没有真实事件当背景,也没有明确的英雄原型。

敌人是谁?不知道,反正就是架空的;战场在哪儿?不清楚,反正就是虚构的;潜艇执行任务到底为了啥?到电影结束都没说明白。

你说观众看个电影,连 “为啥打仗、打赢了有啥用” 都搞不懂,怎么可能被感动?

有网友吐槽得特别到位:“看完跟没看一样,满屏都是特效,脑子一片空白。”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剧情,简直就是 “缝合怪”。

有人说这片子是《战狼》的海底版,里面的英雄跟吴京似的,一个人能打一群;又有人说像《阿凡达 2》,水下特效堆得满满当当,可除了炫技没啥用;还有人觉得是《红海行动》的翻版,枪战、爆破场面一大堆,可跟故事一点不搭边。

就拿张涵予饰演的角色来说,全程就知道吹口琴自我感动,没有一点情感起伏,蒋璐霞本来戏份挺多,结果上映后被剪得只剩几个镜头,女主更惨,直接成了背景板,感情线硬得像钢筋,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

其实观众不是不爱国,也不是不喜欢主旋律,而是看够了 “套路”。

早年《战狼》刚出来的时候,“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多燃啊,可后来一部接一部都是 “一人战一国”“护照能防弹”“坦克不用后视镜”,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就像胡锡进说的,吴京演英雄太多,都快成 “爱国专业户” 了,再怎么卖力气,观众也看腻了。

《蛟龙行动》还在用这套老掉牙的模板,观众能买账才怪。有网友调侃:“现在看主旋律电影,比上班还累,全程都在等那句‘经典口号’。”

除了内容拉胯,宣发更是 “自杀式操作”。一般电影上映前,都会放预告片、搞路演,让观众知道片子讲啥、有啥看点。

可《蛟龙行动》倒好,全程捂得严严实实,不宣剧情,不介绍人物,就知道喊 “保密”“有泄密风险”。观众本来还挺好奇,结果被这么一搞,直接没了兴趣,有人说:“我不看还不行吗?怕看了被抓去审问。” 更倒霉的是,上映期间还赶上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网友直接玩梗:“快让吴京带着蛟龙小队去救啊!” 本来挺严肃的事儿,硬是被搞成了笑话,票房能好才怪。

现在算算账,这部片亏得有多惨。总投资 10 亿,票房 3.93 亿,分账之后片方只能拿到 1.33 亿,连搭建潜艇的钱都不够。这 8.5 亿的亏损,相当于博纳白干好几年,要是换别的小公司,早就倒闭了。可于冬好像一点没受影响,最近还放出消息,要拍《四渡》《克什米尔公主号》,还是主旋律大投资,不少网友都劝他:“别再硬撑了,先搞明白观众想看啥吧!”

于冬要是还想靠主旋律翻身,真得好好反思反思。别再迷信 “大场面”“大明星”,也别再玩 “保密” 的噱头,不如沉下心来,找几个真实的英雄故事,好好打磨剧本,塑造几个让观众能记住的人物。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用不用心,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蛟龙行动》亏这么多冤不冤?要是于冬再拍主旋律电影,你还会去看吗?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