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春电影节这一晚,娱乐圈的“咖位排序”拉得明明白白。八月的末尾,电影人们在长春齐聚一堂,这场20周年盛会注定不只是颁奖——其实更像是一场“地位公开测评”,谁被安排在前排,谁是全场焦点,谁的新作提名,谁的老牌压场,每个人的现场位置都像是在给观众做了一次内娱风云榜
长春电影节这一晚,娱乐圈的“咖位排序”拉得明明白白。八月的末尾,电影人们在长春齐聚一堂,这场20周年盛会注定不只是颁奖——其实更像是一场“地位公开测评”,谁被安排在前排,谁是全场焦点,谁的新作提名,谁的老牌压场,每个人的现场位置都像是在给观众做了一次内娱风云榜。
今年的电影节没掀什么惊天大瓜,但现场的气氛和明星座次,足够让吃瓜群众聊上一宿。尤其是在中国电影120周年这个节点,主办方也算是下足了面子——各路大咖和实力票房王一齐到场,刘昊然、周洁琼、陈大愚这些新生代和陈宝国、陈佩斯这些“国剧教科书”,前后排分得很明显。谁徘徊谁晋级,谁被高看谁没那么被待见,内娱的变迁几乎藏在座位表上。
最让大家一眼看过去停下来琢磨的,莫过于刘昊然被安排在第一排。这位27岁的青年演员,眼下绝对是新一代“票房保证”代言人。刚凭《解密》拿下金鹿奖影帝时,很多人还在把他和易烊千玺、刘烨这些同期实力派男演员放在一起做对照——感觉刘昊然一路低调,却一步步靠作品在业内杀出重围。
如果回头看看他17岁时的出道史,《北京爱情故事》拿新人奖让他一举被业内注意;随后的《唐人街探案》让他积累票房,原本大家觉得他只是商业片里的机灵小生,可一直到了今年,《南京照相馆》票房和口碑都爆了,刘昊然彻底挣掉了“流量演员”的标签。从个人累计票房刘昊然已经超过250亿,这个成绩放在整个中国影史,仅次于吴京、沈腾和黄渤,在90后男演员中真的没对手了。
但就在外界都在拿他的票房成绩说事时,刘昊然其实一直缺乏主流奖项的认可。这次摘得金鹿奖影帝算是圆了他的奖项梦,也让大家没法只用“爆款男主”去定义他了。现场安排他坐头排,其实是主办方给他盖章——“你现在不光票房行,你也是正牌的演技派”。也许再过几年,刘昊然能在艺术片和主流奖项上走得更远,像当年黄渤转型一样,彻底完成咖位上的晋级。
而第一排另一位真正的“稳重老牌”,就是陈佩斯。一,71岁的陈佩斯和刘昊然并肩而坐,副C位没点分量压根轮不到他。今年夏天,《戏台》作为他本人自导自演的作品,迎来票房过4亿,豆瓣8分秒杀不少同期电影。票房也许比不上流量大片,但现场观众谈到陈佩斯,评价基本离不开“敬业”,“老艺术家”,“喜剧之王”这些标签。就连他跟央视那段“封杀闹翻”的历史,也成了他江湖地位的另类背书。
其实很多年轻电影迷可能并不熟悉陈佩斯的春晚辉煌——他和朱时茂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很多八零后家长都还能背出一两句台词。但这种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尊重,并不是只靠票房拿来的——就像《戏台》虽然没能拿下最佳影片,但提名本身已经足够证明陈佩斯“导演+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副C位的座次,也许是主办方一种温柔的“面子安排”,更像是在说,“这是一抹时代的底色”。
再往中间最核心的C位绝对是陈宝国。作为本届评委会主席,他夹在众多嘉宾间镇场——无论是红毯还是最终颁奖都稳稳压轴。在娱乐圈,有些人的位置从来不是“顺手安排”,而是人情和资历裁定出来的。陈宝国今年特别高调,电视剧白玉兰奖也是主席坐镇,大家念叨他多的是“严格”“公正”。
他本身就是三金视帝(飞天、白玉兰、金鹰全大满贯),四十多年的演艺经历让他在业内成为不可撼动的标杆。长春电影节让他当主席,就是为整个奖项流程添一层权威和底气。从《汉武大帝》到《大宅门》,再到《大明王朝1566》,陈宝国的演艺履历一直是那种“主流审美的天花板”。观众和圈内人都心知肚明,他出现在阵容里、出现在评委席上,奖项就有了一种“公信力自然加成”。
这届电影节座次安排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一边是有票房、有人气的流量演员,比如刘昊然,另一边是有国民度和影响力的老戏骨,比如陈佩斯、陈宝国。主办方其实不直接把“主流奖项得主”“国民度高”的演员和“话题、流量”捧在同等位置,谁作品够硬,谁就有资格上第一排,谁只是热度高、但作品拿不出手的,就只能靠边站。
这场电影节没什么抓马和意外,更多的是一次低调的权力与尊重再分配。很明显,在流量偶像逐渐走出“泡沫”,而实力派和票房派都能通过作品证明自己的时候,现场真正被主办方高看的,往往是能拿出代表作和主流奖项的那些演员。现在娱乐圈所谓的地位,不如说就是作品和时间的“厚度”。
或许这就是长春电影节这夜传出来的信号:流量有用,但作品更硬。没点成绩和奖项,谁也不是座次里的主角。你觉得以后还会有流量小生靠人气“空降”C位吗?还是说,内娱接下来就要彻底回归“硬作品决定一切”了?
来源:高空上体验翱翔的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