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 竹 帛今天(8月30日)上午,应邀,出席参加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抗联题材电影《生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礼堂举办的全国首映式。期间,我见到了李文岐(著名导演)、张智深(著名作曲家)、边策(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等久违了的一些故旧好友,也见到了电影
赵 竹 帛
今天(8月30日)上午,应邀,出席参加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抗联题材电影《生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礼堂举办的全国首映式。期间,我见到了李文岐(著名导演)、张智深(著名作曲家)、边策(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等久违了的一些故旧好友,也见到了电影主人公原型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陈雷老省长夫妇的嫡亲后代家人。
《生还》由高群书导演,影井讲述了东北抗联的故事,改编自抗联老战士李敏(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的回忆录,影片通过一个12岁女兵历经多年在抗联队伍里的活动为视角,展现抗联留守团在主力西撤后坚持敌后作战,历经艰险最终突围至苏联,加入改编为抗联第88教导旅后,作为712名回国其中的一员又加入到东北抗日最后一战的真实故事。
《生还》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大美风景;展现了抗联队伍的艰险困苦;展现了革命队伍不怕牺牲敢于亮剑的豪情胆魄;反映了抗联队伍的革命乐观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反映了在死亡极端考验面前革命者对理想信仰的不屈不挠与执着坚守。《生还》拍摄的画面大气美丽;视角俯仰时常切换,镜头语言立体丰富;叙事顺畅连贯。稍感不足的是编导对抗联精神还没有很好开掘,编导的着墨重点放在“生还”上,这让人感到编导对抗联精神的理解有些肤浅。“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这是东北抗联的精神内核。《生还》,也就是“活着回来”,只能算作“幸运”,非抗联的精神升华,若把这种“幸运”加以定义并大加讴歌,则暴露了编导等创作团队对抗联精神理解的肤浅。编导宜把主题的表达解读,放在坚持“抗日”决心不移上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信仰的坚守上。所以电影名为《生还》,似有不妥,名字宜改其它。
瑕不掩瑜,《生还》仍然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期许大家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的当下,走进影院,重温那段岁月,呼唤和平幸福,坚守理想信仰,再度燃起建设强大祖国的壮志豪情!
祝贺与感谢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影片制作方!
期盼与坚信能有更多反映抗联题材与体裁的经典作品大量涌现!
(注:2025年8月30日上午观电影《生还》后,中午返家,写于哈尔滨家中书房)
来源:我家有三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