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徐克执导、张曼玉与王祖贤主演的奇幻电影《青蛇》,曾以很高的评分成为徐克作品中的佼佼者。几十年后,再看这部影片,那些飘动的纱幔、诡谲的配乐与颠覆性的角色塑造,依然能让人在光影中触摸到人性最原始的欲望与挣扎。
由徐克执导、张曼玉与王祖贤主演的奇幻电影《青蛇》,曾以很高的评分成为徐克作品中的佼佼者。几十年后,再看这部影片,那些飘动的纱幔、诡谲的配乐与颠覆性的角色塑造,依然能让人在光影中触摸到人性最原始的欲望与挣扎。
一、青蛇:从“配角”到“大女主”的颠覆性叙事。
传统白蛇故事中,青蛇始终是白素贞的附属品——她或为丫鬟,或为陪衬,甚至在京剧《白蛇传》中沦为“打手”。但徐克与李碧华的改编,却让这个配角成为故事的核心。电影开篇,法海冷眼旁观人间众生,第一句台词“人!”便定下了全片的基调:当妖开始模仿人,当人暴露出比妖更丑陋的欲望,谁才是真正的“异类”?
1、张曼玉饰演的青蛇,是这场人性实验的“观察者”。
她不懂人类为何要流泪,为何要为情所困,却因白素贞的一句“你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而执意闯入人间。她勾引许仙、挑衅法海,甚至在白素贞水漫金山时质问:“你说人间有真情,但情为何物?”这种对情感的困惑与追问,让青蛇成为现代女性的镜像——她渴望爱,却拒绝被爱定义;她体验欲望,却拒绝被欲望驯服。
2、相比之下,王祖贤饰演的白素贞则更接近传统叙事中的“完美女性”:她为爱情放弃千年修行,为家庭忍受许仙的背叛,甚至在临死前仍念叨“我只知道如何去明白人情世故”。
但徐克并未让她停留在“贤妻”层面——当她挺着孕肚水漫金山时,那句“如果这样都是错的,我千年的修行都不知道为了什么”,彻底撕碎了“为爱牺牲”的浪漫化叙事,暴露出女性在情感中的困境:她们可以为了爱付出一切,却未必能换来平等的回应。
二、法海:佛性与人性的撕裂之战。
赵文卓饰演的法海,是华语电影中最具颠覆性的僧人形象。他不再是传统故事中“降妖除魔”的正义化身,而是一个被欲望与执念缠绕的矛盾体。电影通过三场关键戏份,揭露了他“佛性”背后的虚伪。
1、蜘蛛精事件。
法海因蜘蛛精“吸收佛荫”而放过它,却因怀疑自己“收错了妖”而陷入魔障。这场戏暗示:当“正义”成为主观判断,降妖便可能沦为权力游戏。
2、青蛇的诱惑。
法海要求青蛇“乱我定力”,却在水中与她缠绵一日。当青蛇质问“你和我都没有凡人的感情”时,他恼羞成怒地怒吼“妖孽!”——这场戏撕开了宗教禁欲主义的伪装:所谓“色即是空”,不过是无法直面欲望的借口。
3、白素贞产子。
当法海看到白素贞在洪水中分娩时,他终于意识到:妖若行善,便与人无异;人若作恶,则与妖无别。这一刻,他放下了“人妖殊途”的执念,却也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如果道德标准可以动摇,那么“降妖”的意义何在?
法海的悲剧,本质上是“规则守护者”的崩溃。他试图用佛法界定善恶,却最终被人性中的复杂与混沌击碎信仰。这种撕裂,让观众看到:所谓“正邪对立”,往往只是强者为维护秩序编造的谎言。
三、许仙:被欲望撕裂的“老实人”。
吴兴国饰演的许仙,是电影中最具现实意义的角色。他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贪恋美色与财富:他享受白素贞的温柔,也抗拒不了青蛇的诱惑;他感激妻子开医馆救人,却在法海挟持他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家。这种矛盾,让许仙成为“普通人性”的缩影——我们渴望成为道德楷模,却总在欲望面前溃不成军。
电影中,许仙的“堕落”被设计得极具讽刺意味:当他第一次看到青蛇的蛇尾时,吓得魂飞魄散;但当他被法海带到金山寺后,却主动要求剃度出家。这种转变,暴露出人性中的懦弱与自私:他既害怕妖的“非人”,又渴望通过宗教逃避责任。最终,当青蛇刺死他时,那句“你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不仅是对许仙的审判,也是对所有“伪善者”的控诉。
四、徐克的“妖气美学”: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
《青蛇》的成功,离不开徐克对“妖气”的极致呈现。从视觉层面看,电影采用了大量冷暖色调的对比:橘黄的灯光象征欲望,深蓝的阴影暗示危险;飘动的纱幔与随处可见的烟雾,营造出亦真亦幻的仙境感。而张叔平设计的“铜钱头”造型,既保留了戏曲元素,又赋予角色一种非人非妖的诡异美感。
从叙事层面看,徐克通过“水”这一意象贯穿全片:西湖的雨水、端午的洪水、金山寺的大水,既是灾难的象征,也是欲望的载体。当白素贞与许仙在雨中共撑油纸伞时,水是浪漫的媒介;当白素贞水漫金山时,水则成为毁灭的武器。这种对“水”的多元解读,让电影超越了传统志怪片的框架,成为对人性欲望的深刻隐喻。
五、几十年后的回响:我们为何仍需要《青蛇》?
在“打拳”与“道德绑架”充斥网络的今天,《青蛇》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它告诉我们:妖与人、善与恶的界限,从来不是由血脉或身份决定,而是由行为与选择定义。法海可以拥有佛珠,却未必拥有佛心;白素贞是蛇妖,却比许多人类更懂得爱与牺牲。
更重要的是,电影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先锋性。无论是青蛇的“敢爱敢恨”,还是白素贞的“为爱抗争”,都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女性作为“被拯救者”的刻板印象。当青蛇最终离开西湖时,她留下的那句“等你们弄清楚了,也许我会再回来”,既是对人间的失望,也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她不需要通过爱情或婚姻证明自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总结。
几十年前,《青蛇》用一场妖与人、情与欲的博弈,撕开了人性的伪装;几十年后,当我们再次凝视那些飘动的纱幔与翻涌的洪水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震撼——原来,真正的“妖气”,从来不在蛇身上,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来源:尘境心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