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今年暑期档的《东极岛》,本来握着“里斯本丸沉船”的好故事,却把舟山渔民的集体义举改得没了魂儿,刚上映就被《南京照相馆》按在地上摩擦
搞不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文艺作品早晚得栽——这话搁现在,还是戳心窝子
就像今年暑期档的《东极岛》,本来握着“里斯本丸沉船”的好故事,却把舟山渔民的集体义举改得没了魂儿,刚上映就被《南京照相馆》按在地上摩擦
《东极岛》多牛的阵容啊——朱一龙、吴磊、倪妮三大顶流,还有威廉·米勒这样的外国明星,砸了5亿搞亚洲最大水景棚,1:1还原里斯本丸号,炸船特效够炸结果呢?首日票房才6800万,上映5天刚过2.32亿,猫眼预测最终就6亿出头
更惨的是出品方北京文化,8月11日大盘涨得欢,它直接跌停,总市值剩38亿——这家连续6年亏损的公司,又被戳了一刀
反观《南京照相馆》,没请流量,没搞大特效,就讲1937年南京照相馆里的小人物:邮差、戏子、老板,一个个活得跟你邻居似的
结果票房蹭蹭涨,截至8月中旬破22亿,豆瓣8.6分
南京本地人看完,跑去档案馆查历史资料,日均查档量从10单暴增到1000单——一部电影把人“拽”进历史里,这几年真不多见
《东极岛》的问题出在哪儿?参考资料里说,它把“渔民祖训海上有难必救”的集体精神,改成了“主角兄弟为弟弟复仇”本来是198个渔民争先恐后跳海救人,电影里变成朱一龙单枪匹马干日军,还加了“徒手系船锚”“一挑多日军”的反常识情节——历史爱好者骂它“用好莱坞套路糟蹋中国故事”
还有那个“野蛮渔村”的设定,村民们不是胆小就是无知,仿佛就为了衬托主角的英勇,把真实的舟山渔民拍得没了脸
再看《南京照相馆》,细节抠得有多死?剧组1:1复原南京城墙,每块砖的纹理都跟历史档案对上;用AI修复历史影像,把模糊的老照片变清晰;邮差制服上印着“1213”编号,照相馆门框挂着“1937”门牌,甚至连日军的“亲善照”都考据了拍摄角度——这些细节没炸点,却像细针一样扎进观众心里
当老金捧着屠杀照片的底片,手发抖的样子,比任何爆炸场面都让人难受——这才是真实的恐惧和愤怒
还有观众说,《南京照相馆》里的戏子毓秀,穿着破戏服偷偷藏底片,被日军盘问时,手指绞着衣角却眼神不慌——这才是普通人的勇敢,不是超级英雄的开挂,是咬着牙扛的劲儿
而《东极岛》里的吴磊,光着膀子耍帅,跟日军打起来跟开了挂似的,观众看了直摇头:“这哪是渔民?分明是拍给粉丝看的偶像剧
”
其实《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的差距,就是“装”和“真”的差距
《东极岛》想做好莱坞式超级英雄,重特效轻叙事,把真实故事改成爽片;《南京照相馆》却沉下心讲普通人的觉醒,邮差从怕得发抖到偷偷保存底片,戏子从唱曲求生到反抗,老板从守着照相馆到护着真相——每一步都有铺垫,每句台词都有温度
观众现在变聪明了,不再吃“流量+特效”的套路比如《东极岛》的粉丝冲去看,出来骂:“把渔民拍成愚昧背景板,反而让英国战俘当英雄,这哪是致敬历史?”而《南京照相馆》的观众,看完坐在影院里沉默,灯光亮了还不想走——他们看的不是电影,是爷爷辈的真实生活
就像有人说的:“《南京照相馆》的快门声,比《东极岛》的爆炸声更响,因为它炸在心里
”
有观众在豆瓣骂《东极岛》:“把救人的渔民写成胆小鬼,把英国战俘写成英雄,这是给历史抹黑
”我觉得这话没说错——渔民救人本来就是本能,非要加戏成个人复仇,这不扯吗?就像当年舟山渔民说的:“海上有人落难,不管是谁都要救,哪需要理由?”电影把这份纯粹的善良改成“为了弟弟”,跟削了骨头似的,没了魂儿
要我说,《南京照相馆》赢就赢在“不装”不用大场面唬人,用门牌上的数字、快门声里的枪声,把历史揉进细节里
观众要的不是“超级英雄”,是“我爷爷当年可能这样活过”的真实
就像有人看完跑去查档案,摸着70年前的老照片,眼泪掉在纸页上——这才是电影该有的力量
《东极岛》要是早想通这点,也不至于栽得这么惨
你觉得拍真实故事,该先保细节还是先搞特效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