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撤档消息一出,吴京亏麻了、战狼不灵了之类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各种视频和帖子对这部电影出品人吴京进行恶搞调侃。
眼见他上高台,眼见他台塌了。
最近,知名演员吴京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群嘲风波.
6天26.7万元票房,让《再见,坏蛋》成了今年院线最惨烈的案例之一。
撤档消息一出,吴京亏麻了、战狼不灵了之类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各种视频和帖子对这部电影出品人吴京进行恶搞调侃。
仔细观察这些内容,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吴京既没违法,也没失德,甚至连人设崩塌常见的翻车要素——出轨、偷税、拜鬼一个都没沾。
所谓塌房,不过是把几年前的话二次加工,贴上油腻、爹味的新标签,便足以掀起一场狂欢。
这场看似无缘由的集体调侃,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情绪变,吴京作为中国电影爱国英雄主义的符号代表,正在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情绪买单。
2017年,《战狼2》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时,正值民族自信心高涨之际,影片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与当时的社会氛围高度契合,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吴京成为爱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其银幕形象与爱国主义深度绑定并从中获利。
当一个演员与某种特定形象过度绑定时,他就不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了某种观念的象征。
这种高度符号化的身份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但也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压力。
数年过去,社会语境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当前年轻人面临就业压力、生活成本上升等现实挑战,社会整体情绪趋于复杂多元。
智联招聘《春招行情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仍在13%以上。
当“找个班上”成了奢望,谁还有心情去关注那些虚无飘渺的宏大叙事。
当宏观叙事与个人微观体验产生差距时,人们需要寻找情绪宣泄的出口,而作为鲜明符号的吴京,《战狼2》56.8亿元,《长津湖》57.7亿元,两顶王冠戴在自己一个人头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靶标。
近三年送审的抗美援朝题材剧本多达60部,同质化极其严重,《长津湖》后市场上映了11部同类型影片,豆瓣评分整体下滑1.2分。
观众不是不爱国,而是对“最后一分钟营救+航拍大红旗”的模板心生倦意。
猫眼调查《2024观影动机报告》里,解压首次超过社交成为第一观影需求。
年轻人只想在电影院里喘口气,却被要求正襟危坐受教育,逆反心理油然而生。
吴京只是恰好站在了时代情绪的火山口,于是便成了出气筒、替罪羊。
新一代观众成长于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他们反感的是刻板说教和单一叙事,而非爱国情怀本身。
成功的爱国主义作品需要更加细腻的情感刻画、更立体的人物塑造和更具创新性的叙事方式。
简单地重复过去成功模式,如同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已经难以满足观众变化的口味。
吴京目前的处境提醒我们,脱离人性和实际的公共符号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把你吹捧上天,也能把你碾压在地。
戏里戏外,本分真诚。
演戏赚钱没毛病,爱国情怀更没毛病,但是拿爱国情怀进行收割欺骗,就有毛病了。
来源:燕梳楼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