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堕落,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开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03:16 5

摘要:在一些人的眼中,《红高粱》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里程碑,是第五代导演的扛鼎之作,可在我看来,这部被捧上神坛的影片,满是阴暗扭曲的底色与刻意迎合的低俗,称其为“烂片”,并非刻意唱反调,而是源于我对影片内容最直接的观感与抗拒。中国电影的堕落就是从《红高粱》开始。

中国电影的堕落,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开始。

在一些人的眼中,《红高粱》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里程碑,是第五代导演的扛鼎之作,可在我看来,这部被捧上神坛的影片,满是阴暗扭曲的底色与刻意迎合的低俗,称其为“烂片”,并非刻意唱反调,而是源于我对影片内容最直接的观感与抗拒。中国电影的堕落就是从《红高粱》开始。

我眼中的《红高粱》,首先是“阴暗”的。本应象征生命力的红高粱,在镜头下却总透着一股压抑的浑浊。

酿酒坊里的汗臭与酒气混杂,酒工们赤膊的身影在昏暗光线下晃动,像一群被原始欲望驱使的困兽。

日军入侵后的场景更不必说,鲜血染红的高粱地、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的生命,没有丝毫对苦难的庄重书写,反倒像在刻意渲染血腥与暴力,用感官冲击替代情感共鸣。

电影里我看不到所谓的“家国情怀”,只看到一群人在混乱中挣扎的狼狈;看不到“生命力的张扬”,只看到欲望不加掩饰的裸露,像一团闷在罐子里的火,烧得人心里发堵,却照不亮任何希望。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影片“扭曲”的价值观。九儿与余占鳌的情感线,被解读为“反抗封建礼教”,可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场缺乏尊重的欲望宣泄。

高粱地里的强行占有,没有丝毫浪漫与深情,只有对女性意志的漠视;后续两人凑在一起酿酒、生活,更像一场各取所需的“搭伙”,看不到情感的递进与灵魂的契合。

就连“我爷爷”“我奶奶”的叙事视角,都透着一股刻意的粗鄙,仿佛只有用这种直白到粗暴的方式,才能彰显“真实”。

影片里的人物,没有清晰的善恶边界,却也没有复杂人性的深度——余占鳌的“野”是蛮横,九儿的“反抗”是被动接受,所有人都像被命运推着走的木偶,却被包装成“敢爱敢恨”的英雄,这种对“人性”的扭曲解读,让我始终无法共情。

最让我反感的,是影片藏在“艺术表达”外衣下的“低俗”。高粱地里的亲密场景,被奉为“经典”,可在我看来,不过是用露骨的镜头博眼球——没有情感铺垫,没有美感可言,只有粗暴的动作和模糊的光影,更像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非服务于剧情。

酿酒坊里的群像戏,充斥着粗话、打闹与裸露的身体,把“底层生活的粗粝”等同于“低俗的狂欢”,仿佛只有越脏、越乱、越不加掩饰,才越“真实”。

这种将“低俗”当“深刻”、将“粗鄙”当“个性”的做法,让影片失去了艺术应有的质感,反倒像一部刻意迎合西方视角的“猎奇片”——用东方乡村的“野蛮与混乱”,换得国际奖项的认可,本质上与那些靠低俗噱头吸引流量的烂片,并无本质区别。

我知道,我的看法或许会被斥为“不懂艺术”“审美狭隘”,毕竟《红高粱》被一些人追捧,还得洋人的奖。

可艺术的价值,本就该允许不同的声音——不是所有被捧上神坛的作品,都值得被全盘接受。

对我而言,《红高粱》既没有传递出打动人心的情感,也没有展现出值得深思的人性,它只是用浓烈的色彩、扭曲的价值观和低俗的镜头,拼凑出一部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的影片。

所以直到现在,每当有人称赞《红高粱》的“伟大”时,我都会坚定地说:在我心里,它就是一部阴暗扭曲又低俗的烂片。

更让人疑惑的是,电影改编自莫言的书籍《红高粱家族》,而书籍里莫言歪曲历史写八路军欺压百姓,写中国人和侵华日军合葬。难道张艺谋都看不到么?是睁眼瞎么?还是心盲?对于如此内容,张艺谋为何还能容忍继续改编为电影?人性良知呢?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李双双》,电影生动有趣,教人无私向上,让我惊叹我们中国电影竟然曾经已达到如此的艺术巅峰。可后来,却冒出张艺谋阴暗扭曲低俗的《红高粱》。这就是中国电影可悲的堕落!

来源:永远不屈毛星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