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七夕和七夕档都不存在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0:42 2

摘要:2025年七夕,影院里上演着一种奇特的景象,一部恐怖片打着“惊悚约会 刺激加倍”的旗号登陆这个传统爱情档期,与寥寥几部新上映的爱情片同台竞技。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七夕档(8月29日)票房总收入2.19亿,这个数字相比前几年并不乐观。

当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七夕档和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作者|冼豆豆编辑|晶晶排版 | 苏沫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单日拿下5亿票房的七夕档,如今即使撒彩带、送戒指、搞牵手场,也难逃票房低迷的厄运。电影院里的爱情片,就像现代人口中的爱情一样,正在变得虚无缥缈。

2025年七夕,影院里上演着一种奇特的景象,一部恐怖片打着“惊悚约会 刺激加倍”的旗号登陆这个传统爱情档期,与寥寥几部新上映的爱情片同台竞技。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七夕档(8月29日)票房总收入2.19亿,这个数字相比前几年并不乐观。

七夕档票房冠军不是新上映的爱情片,而是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亚军《7天》和冠军《捕风追影》差了将近2803.6万票房,可见爱情片已经不是大家七夕档的首选。

01

2025七夕档共有5部新片上映,其中,爱情片都披上了奇幻的外衣。《7天》中男主角能在女孩头顶看到恋爱时长;《有朵云像你》讲述“重生”归来的爱情故事;《寻找1999的月老》则直接搬来神话元素。

影院为了吸引观众,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在放映厅里撒“彩带雨”,有的送玫瑰戒指,还搞出“牵手场”“为爱鼓掌场”“卡点过七夕”,恨不得替观众设计好所有的约会氛围和表白求婚节点。

然而这些营销大多是空有噱头。今年七夕档虽然营销火热,但最终七夕档总票房只有2.19亿,甚至不如去年的一半。《7天》《有朵云像你》两部七夕档上映的爱情片单日总票房加起来,比不上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

回顾2020年,七夕档爱情片曾经创造过票房奇迹。当年七夕档,《有朵云像你》的导演姚婷婷的另一部作品《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创下了七夕单日票房2.78亿的佳绩,超越了大热影片《八佰》的单日票房,最终累计票房5.05亿。

这个成绩让业内人士非常意外,在上映之前,没有人看好该影片。作为复工之后的首部票房黑马,它成为以小搏大的又一经典案例。

“七夕档”,这个向来囊括在暑期档里、以往并未被单独拎出来看待的小档期,直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出现,才正式被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营销节点。

那时的成功并非偶然,要从爱情片说起,国产爱情电影曾经经历过两大繁荣期。

2014—2016年为全盛阶段,“喜剧+爱情”类型主导市场。

2017—2019年进入第二阶段,“剧情+爱情”类型崛起。《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等爱情片,单片票房突破十亿,《前任3》还创造了种种营销“壮举”,比如“看前任,遇前任”“跟现任看前任,看完分手”等等,片中插曲《体面》《说散就散》唱到街知巷闻,最终票房19.41亿。

2020年是个转折点,不止是爱情片的转折点,还是整个电影市场的转折点。当年爱情电影市场占比下滑至11%,影片同质化问题凸显。

2023年,七夕档总票房才3.3亿,新上映爱情片只有《念念相忘》与《燃冬》,两部的上座率都很低;2024年稍涨至3.45亿,《白蛇:浮生》有爱情元素也是动画片,单日票房9426万。

过去的五年,虽然有《前任4:英年早婚》(10.12亿)凭借IP效应在国庆档完成突围,也有《你的婚礼》(8.22亿)在五一档大放异彩,《一闪一闪亮星星》(7.02亿)凭借下雪场的花式营销在跨年档脱颖而出,但整体来看,票房高于5亿的爱情电影屈指可数,冲击10亿甚至20亿更是难上加难。

从观众反馈看,“剧作”仍然是观众评价一部电影的核心。盘点2020年至今票房5000万以上的国产爱情电影,大部分口碑不佳、评分在7分以下。人们对于国产爱情片,已经出现审美疲劳。

02

当很多观众不再相信现实的爱情时,爱情片还是年轻人的刚需吗?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指出:“我们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亲密关系。”在梁永安看来,“在亲密关系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着承担。”他分析道,“在传统社会,这种追求过程通常意味着一份回报或可预期的稳定结局,比如成家。但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大部分每天工作10小时+,通勤时间接近2小时,在这种节奏下,恋爱变得奢侈,搞钱搞事业更为实际。久而久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计回报为爱奔走的“恋爱脑”已经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势均力敌。

商家们的七夕口号标语也反映了这种变化,“送玫瑰会凋谢,送黄金会谢谢”“别人:亲亲抱抱举高高。牛马:好的收到已提交”“爱情来不来无所谓,班能正常下就行”“别人收钻戒,我收‘再改一版’”……

这些标语透露出大城市的年轻人无心恋爱、唯有加班的现实困境,当生存都成为奢侈时,朝不保夕的人们确实没有太多余力谈情说爱。

观众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爱情电影的创作。票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4年,青少年购票观众的比例由9.5%降到了4.2%。中20-24岁年轻观众的占比从2016年的33.8%降到了2024年的16.9%。25-29岁年龄段的观众从2021年后已经变成占比最高的主力观影人群。3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在逐年增加。

主力观众在变老,创作者也在成长,共同带动着爱情电影创作风潮的变迁。

随着近几年大众爱情观念的演变,爱情电影似乎不再是观众的刚需。很多观众对于爱情电影的认知,要么是表达相对低幼,要么是深沉到根本看不懂。

03

爱情电影创作本身也面临着同质化问题。

2020—2022年上映的国产爱情电影中,共有15部电影的片名大于等于7个字,12部采用短句结构。15个片名中“我”或“我的”出现11次,“你”或“你的”出现6次,“我们”或“我们的”出现3次,爱、喜欢等出现10次。

片名越取越长,呈现短句化倾向,但在多部爱情电影同时上映时,短句式片名又会让观众难以辨识,普遍缺乏记忆点。

面对这样的困境,爱情电影是否需要存在?七夕档和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或许令人存疑,但爱情片一定需要改变和创新。爱情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关于爱的表达,仍会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事实上,近年来少数成功的爱情电影提供了有效经验。《爱情神话》口碑票房双赢,该片讲述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当年最具话题度的黑马。有观众表示,“爱情电影不应该只有谈情说爱,类型应该更丰富,故事也可以更有厚度,让人看到爱情背后的人生百态。”

爱情不应该被限定在某种固定模式中,可以是年轻人的炽热激情,可以是中年人的朝夕相处,甚至是老年人的黄昏恋曲。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环境,都可以产生各色各样爱情故事。

其实,七夕节在古代并不是纯粹的情人节。乞巧的本质是什么?《周礼·考工记》记录“国有六职”,其中女性擅长“治丝麻以成之”。女子向织女星乞巧,不仅是希望自己针线巧,更是希望自己心思巧。

也许我们需要回归七夕节的本来意义,不只是庆祝爱情,更是庆祝智慧、技艺和自立精神。这样看来,当下年轻人对自我提升的注重,对事业学业的追求,反而更贴近古代七夕节的精神本质。

如今的七夕档,影院依旧在努力营造浪漫氛围,却再也无法复制当年的盛况。不是爱情片消失了,而是相信爱情的人变少了。

来源:阳光解说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