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26.7万!吴京出品新片撤档,硬汉神话首次翻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3:51 2

摘要:《再见,坏蛋》的撤档,来得既突然又“合理”。8月28日中午,片方官微用一句“江湖路远,后会有期”草草宣布影片将择期再上;五天前,它还带着“吴京出品”的光环高调亮相,如今却只留下猫眼票房栏里那串刺眼的26.7万。6天、26.7万、场均1.7人——这一连串数字,像

《再见,坏蛋》的撤档,来得既突然又“合理”。8月28日中午,片方官微用一句“江湖路远,后会有期”草草宣布影片将择期再上;五天前,它还带着“吴京出品”的光环高调亮相,如今却只留下猫眼票房栏里那串刺眼的26.7万。6天、26.7万、场均1.7人——这一连串数字,像一记闷棍,把“流量+硬汉”这条曾被反复验证的公式敲得粉碎。

吴京的金字招牌为何失灵?
过去几年,吴京凭借《战狼》系列和《流浪地球》把“中国硬汉”做成一门百亿生意,观众对他的信任从银幕延伸到出品人身份。但信任是有边界的:当吴京不再亲自主演,而是退居幕后“挂名”,观众很快就嗅出“割韭菜”的味道。点开豆瓣短评,“以为是吴京动作片,结果只出来五分钟”几乎成了高频吐槽。观众发现,预告片里吴京的“特别出演”被剪成核心卖点,而正片里他只是一个镜头寥寥的“彩蛋”,这种心理落差直接劝退了本想“为吴京买票”的群体。类型错位:想拍犯罪文艺片,却进了动作片档期
《再见,坏蛋》定位犯罪剧情片:陈明昊饰演的落魄拳手与陈宇喆饰演的聋哑少年在边缘世界里互相救赎,风格冷峻、节奏沉缓。然而发行方却把它扔进暑期档最拥挤的“动作爽片”赛道——同档期有《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巨齿鲨2》。在“哪吒”“鲨鱼”和“缅北诈骗”的狂轰滥炸下,这部色调灰暗、没有大场面、没有爽点的中小成本影片,像误闯高速的拖拉机,既跑不快,也刹不住。排片经理直言:“观众要看解压,谁要看苦闷?”于是首日排片1.5%,第二天直接掉到0.4%,第三天沦为“午夜场凑数片”。口碑反噬:豆瓣未开分,影评人集体沉默
影片质量并非烂到不堪,俞钟导演的镜头语言有诚意,陈明昊的表演也获得小众影迷认可。但在大众市场,它既不够“爽”,也不够“爆”,导致自来水缺席、影评人观望、豆瓣评分迟迟不开。没有话题就没有热度,影院经理自然把场次让给那些“自带弹幕”的竞品。片方原本指望吴京下场做路演带节奏,可吴京8月24日现身长沙仅十分钟,便被“观众喊退票”的视频刷上热搜,进一步加速了排片雪崩。撤档是止损,还是慢性死亡?
按目前票房曲线,最终落点恐怕不足40万,继续上映只会产生更多负面数据。撤档能在短期内避免“史上最惨吴京作品”的标签继续扩散,但想靠“择期再上”翻盘,难度堪比登天:国庆档有《志愿军》《莫斯科行动》,贺岁档有《流浪地球3》预热,中小体量犯罪片根本挤不进去;若改线上,26.7万的票房成绩又很难让平台给出理想买断价。业内普遍判断,《再见,坏蛋》大概率会像《日不落酒店》《扫黑·决战》一样,撤档即终点。给行业的三点警示
第一,别把观众当数据。吴京的票房号召力不是万能通行证,当观众发现“主演变客串”,反噬会成倍放大。第二,档期选择是战略,不是玄学。犯罪剧情片就该去艺术联盟或长线放映,硬挤商业档等于自杀。第三,口碑管理要前置。影片调性与大众预期差得越远,越需要点映、媒体场提前“打预防针”,而不是上映后靠撤档“物理降温”。

《再见,坏蛋》的撤档,或许只是一部小片的离场,却把“吴京神话”撕开一道裂缝:观众成长了,市场成熟了,单靠一个名字就能撬动票房的时代,正在远去。下次再见,坏蛋未必是电影里的反派,而是那些还在用旧逻辑做新生意的人。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