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谈《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以日本人为主角,试图通过侵略者的视角回望那段历史。导演的本意或许是挖掘人性,展现施暴者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刻,他甚至虚构了一个因杀戮过多而崩溃自杀的日本兵。绕了一大圈,导演说这片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而是想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战。他仿佛
《南京照相馆》于7月25日上映,但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原因很简单:我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也会“喂我吃屎”。
为什么这么说?在华语电影中,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我看过两部较知名的:一部是陆川的《南京!南京!》,另一部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先谈《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以日本人为主角,试图通过侵略者的视角回望那段历史。导演的本意或许是挖掘人性,展现施暴者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刻,他甚至虚构了一个因杀戮过多而崩溃自杀的日本兵。绕了一大圈,导演说这片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而是想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战。他仿佛想扮演上帝,从云端伸出温暖的大手,在中日双方头上各摸一下,予以安抚,真是可笑至极。
我不否认早年中日关系有所回暖,日本也推出过一些所谓的反战电影,比如《望乡》。该片讲述二战期间日本女性被政府动员去海外卖身换取外汇以充当军费的故事。年少无知时,我也曾因这类叙事而肤浅地感动过。
但随着对历史材料的深入阅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女性并非全然被迫,更多是日本政府洗脑动员的结果。别忘了,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有超过80%的日本民众表示支持。那些反对者,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甚至遭到暗杀。
很奇怪吗?天皇根本不需要煽动,只需喊一句:“乡亲们,跟我去中国抢劫!”全国上下便激动得睡不着,恨不得个个都能上战场。女人们辗转于“渡边”和“井上”之间,岛上生意不够,就出国“奉献”。何来强迫?多是自愿。而战败后的日本政府,转身就抛弃了她们。她们可不可怜?关我什么事。
那么问题来了:陆川导演拍《南京!南京!》试图教化日本人,让他们“良心发现”。他试图以所谓“文明”的视角审视这段残酷历史。出发点我不便谩骂,但这分明是文人酸腐的一厢情愿式“反战”。如果被屠杀的是冰岛或瑞士人,而我安然坐在家中喝茶,我当然也可以轻松喊几句反战口号。
可被虐杀的是我的同胞。日本人会不会良心不安,我不知道;但若有人逼我违心高喊“反战”,我只想死。
或许有人会说:“只有普通老百姓才整天喊打喊杀。”不好意思,我是个小老板,生意做得还不错,但我照样想“马踏樱花”。
再说《金陵十三钗》。张艺谋从一开始就瞄准奥斯卡,刻意迎合西方精英的审美。影片中爆炸、枪战、打斗、女性被强暴的惨叫、男性被虐杀的血腥……每一个画面都追求极致的视觉刺激,最后还强行安排升华:假神父变成圣徒,妓女代替学生赴死,十二门徒加一个玛利亚,硬凑“十三”之数。
很可惜,老谋子,你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再怎么迎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已是你的天花板,何必挣扎?你若是个白人,或许《肖申克的救赎》之后还有你一席之地,既然西方就好这口,我也可以默默祝福。可你为了博洋人一笑、挣一尊小金人,竟拿三十万同胞的惨死做文章,最后还安排一个洋人来“拯救我们的灵魂”,这简直是在逼我吃屎。
回到《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没有空谈二战国际形势,而是将视角牢牢定在南京城,定在中日之间。这是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清晰、明了、精准。
影片的主角不是学生、工农、知识分子,也不是抗日将士,而是当时中国的小资产阶级。选择这一群体,既巧妙,也大胆。因为小资产阶级在抗战期间的态度往往是暧昧的。
片中的几位主角:有点家底的照相馆老板、小有名气的演员、基层公务员邮差、小警察。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就像如今刷着公众号的我们,只求安稳、安逸。
日军进城,照相馆老板宁愿躲在地窖挨饿也不逃,他说:“日本人没来,我给人拍照;日本人来了,也要拍照。只要仗打完,不管谁当家,一切照旧。”邮差和警察作为基层公务人员,深谙“流水的官,铁打的吏”。老爷干不干事不重要,反正跑腿靠的是他们。至于老爷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有什么要紧?
从这个角度看,小资产阶级并没有坚定的抗日动力。甚至会觉得:“日本人没来,我当中国人;日本人来了,我当日本人,那又何妨?”无非是多几句点头哈腰的“哈依”,反正就算没有日本人,他们过的也是对人唯唯诺诺的日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但求安稳、极易妥协的小人物逼到绝境?甚至让他们也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那个浑浑噩噩被拉上战场、丢了一只耳朵、死了亲弟弟的小警察,本想继续苟活,却在看到日本摄影师拍下的残酷照片后,选择了慷慨赴死。一辈子靠手艺吃饭、小心攒家的照相馆老板,面对街坊的惨叫和恶魔的狂欢一直没有站出来,最后为保护妻女毅然回头、直面群魔、舍身取义。
而那个给汉奸做情妇的小演员,则更加生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日军进城人人逃亡时,她却在涂口红、学日语。她的姘头说:“上海都沦陷了,唐生智都跑了,日本不会输。”被轮奸后,她也只是忍气吞声。直到日军把摔死的婴儿塞进她怀里逼她拍照时,她才终于说出:“日本人万一输了呢?他们赢了会把我们当人吗?日本是畜生。”
整部电影没有虚伪的救赎,没有生硬的升华。日本摄影师对小动物流露怜爱,却对满地的中国人尸体视若无睹。他为让小邮差帮忙洗照片而承诺两张出城证,却在利用完后吩咐日本兵将其杀害。日本摄影师那句“我们是朋友”格外刺耳,而小邮差临死前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振聋发聩,这句话,或许不只是对日本人说的。
影片最后: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也死了。没有春秋笔法的遮掩,没有伪光明正义的虚假救赎,更没有虚构洋人替我们出头。这场战争,终究是靠千千万万被南京大屠杀刺痛、觉醒、同仇敌忾的同胞赢下来的。导演明确告诉我们: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好人”。而我们,也不需要国际友人的同情,我们只想手刃敌人。
若你说我煽动仇恨,你说对了。我最恨的就是没有机会在东京街头开坦克,只能在电影电视上看日本鬼子去死!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