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弦歌不辍的岁月 一群百折不挠的《坪石先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0:56 1

摘要:作为一部没有日寇出现的抗日题材电影,近日上映的《坪石先生》在诸多同类作品中显得格外特别。坪石是粤北一座小镇的名字,坪石先生并非仅指一人,而是一群在当地教书的学者,或许英文片名的描述更直观——“ScholarsUnderFire(战火下的学人)”。他们以黄际遇为

◎张伟

作为一部没有日寇出现的抗日题材电影,近日上映的《坪石先生》在诸多同类作品中显得格外特别。坪石是粤北一座小镇的名字,坪石先生并非仅指一人,而是一群在当地教书的学者,或许英文片名的描述更直观——“ScholarsUnderFire(战火下的学人)”。他们以黄际遇为代表,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在战时仍然弦歌不辍。

其实,在抗日战争中,已有不少学者故事深入人心。西南联大一众著名的教授和学生,早因书籍《南渡北归》《陈寅恪与傅斯年》以及电影《无问西东》等作品而声名远播,但在坪石小镇发生的故事却少有人知。

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把师生在战火中读书、生活、迁校的场景作为全片唯一的着力点,毫不含糊地从头讲到尾。片中的爱情戏份篇幅很少,战争场面也仅限于轰炸,镜头所对准的就是这一群国立中山大学的读书人。

以小见大

大银幕复现战时办学迁校图景

预算少、切口小,远离了宏大叙事的《坪石先生》,安安静静地讲好了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日寇虽未在片中露面,战火的灼热却扑面而来。1944年末,半壁江山已战至残山剩水,豫湘桂战役中国战败,位于粤北的坪石镇黑云压城。彼时战争接近尾声,但当时的人们无从预料战争的走向,广州沦陷后迁至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面临着是否再次迁校的抉择。《坪石先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引出两个阶段各有侧重的内容。

首先是抗战期间艰难办学的筚路蓝缕。通过电影我们得知,国立中山大学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乡间办学,学校建筑都是由土木系的老师设计,就地取材,快速建成,为无家可归的师生遮风挡雨。村镇空间狭小,学校师生众多,只能将不同学院分散在不同村落,彼此间由小船接驳往返,一叶小舟轻轻荡开的场景在片中多次出现。

《坪石先生》将这些存在于文字间、想象中的办学场景完全具象化了;服化道做得也毫不马虎,细腻地呈现出战时条件之艰难,师生读书报国面貌之感人,于平淡处现“波澜”。

另一重点篇章则是仓促迁校的艰难困苦。长途播迁在战乱年代不算少见,但“事非经过不知难”。影片让观众对此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战时办学本就艰难,再度迁校更是难上加难。若不迁怕玉石俱焚,人才与设备落入敌手;迁移的话,四五千人与时间赛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且不知日后还要播迁几次。

影片的高潮段落发生在火车站台,黄先生宁可自己不走也要换两箱书运走,杜馆长与书共进退被人捆绑才抬上火车,教授争分夺秒用速写记录历史,学生满脸疲惫在人群中协助搬运……男女老少汇集在历史的站台,大时代借具象而显形。火车开出时,人群在车顶、在车厢、在车头,或趴或站或蹲或坐,构成了一幅如绘画作品般的抗战流民图,以虚构影像为真实历史留下见证。

群像刻画

用细节描摹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坪石先生》中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只有两位:一位是香港影帝谢君豪,饰演电影主角黄际遇先生;另一位是当年的“小武”王宏伟(出自贾樟柯电影《小武》),饰演卫梓松教授。此外,还有两张熟悉的面孔,来自五条人乐队的茂涛和仁科,分别客串商贩水哥和音乐教授黄友棣。

整部电影所描绘的学者群像,大多由观众并不熟悉的演员完成,形象气质却十分符合,加上粤语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影片的真实感加分不少。虽然因为经费等原因,影片的部分特效场景显得粗疏,但瑕不掩瑜。

谢君豪的演技毋庸置疑,黄际遇的角色塑造成为整部电影得以立住的基石。黄际遇才通文理,既是数学天文系主任,又教授骈文,还兼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时任校长张云曾经是他的学生。黄先生在校内外德高望重、交游广泛,借由这一人物来演绎一段烽火传奇再合适不过。吟诵诗文体现出文脉绵延不绝,演算数学寓意着未来科教救国,而他对时局、对教育、对青年的独到见地,传递出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有青年才有未来”,这是八十年前排除万难的信念所在。

《坪石先生》借黄际遇串联起校领导层群像,借天才学生邱扬引出各色青年,借西方学者李约瑟来观察教职工风貌,从而涵盖了当时国立中山大学的方方面面:谋事者勇于承担,为校奔走;育人者利用仅有的设备、简陋的模型、泥泞的空地完成好教书使命;求学者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仍乐在其中、孜孜不倦。

影片主创没有删繁就简、只聚焦于一二人物便草草了事,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竭尽所能、散而不乱地将数十人纳入镜头之中,即便寥寥片影,却也生动鲜活。撤离前师生们争分夺秒演算题目,得出答案后又坚决全部擦除,一个数字也不留给敌人;黄先生和张校长不约而同地婉拒了国外高校的邀请和聘书,与学校共进退;仅有的天文仪器被拆分成零件放入上百箩筐,以掩敌人耳目;辛苦搭建的建筑课件模型无法带走,就送给老乡当劈柴烧火;商贩免费提供番薯,让挑夫更有力气帮助大学搬迁。

真实存在于细节中,这是艺术创作不变的铁律,《坪石先生》没有主题先行、大而化之,而是一板一眼、还原细节,因为唯有细节才能抵达历史的深处。

力求真实

求学从军凸显抉择的两难

本片的影像风格让人记忆深刻,雾气缭绕的寒江、老树、茅屋,古意盎然,朴实素淡,又包裹着一层前路迷蒙的愁绪。局势变迁中,是继续求学还是投笔从戎,成为青年学子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坪石先生》的剧情张力所在。

倭寇日盛,部分学生不愿任人宰割,有些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有些响应国民政府的“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从黄先生的角度,青年人才是国家的希望,抗战捐躯固然光荣,知识救国亦是大道,刻苦求学同样是为报效国家。选择的矛盾、战局的恶化使德高望重的黄先生被子女质疑、被学生鄙视。双方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但具体到个人身上,选择了就是一生的命运。

《坪石先生》结尾处,战争终于胜利,黄际遇在女儿婚礼上慷慨演讲,回顾抗战艰辛,那句“社会百废待兴,我们报国日长”语调激昂,承前启后,预示着未来光明的前景。无奈世事难料,仅仅数天后,黄先生在随校迁回的途中,失足坠水离世,报国竟成泡影。

当影片结束,演职员表出现时,一张张历史照片提醒着观众影片的真实度,不仅人物姓名真实,故事取材真实,甚至连李约瑟照片中的场景几乎都和历史上的一模一样。用一部剧情片复现一段弦歌不辍的岁月、刻画一群百折不挠的人物,《坪石先生》的尝试值得后来者借鉴。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