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浪浪山小妖怪》一放映,就以豆瓣8.6分的高口碑刷屏朋友圈。无数观众在看到四只小妖怪背着行囊渐行渐远时,似乎都陷入了沉思——我们何尝不是在名为“浪浪山”的生活里,既渴望挣脱束缚,又困于对“成功”的模糊认知?直到小猪妖最终挣脱既定轨道,奔向未
【影评】
走出“浪浪山”:在自我觉醒中抵达成功
■ 张永军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浪浪山小妖怪》一放映,就以豆瓣8.6分的高口碑刷屏朋友圈。无数观众在看到四只小妖怪背着行囊渐行渐远时,似乎都陷入了沉思——我们何尝不是在名为“浪浪山”的生活里,既渴望挣脱束缚,又困于对“成功”的模糊认知?直到小猪妖最终挣脱既定轨道,奔向未知的远方,影片才悄然揭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厉害角色”,而是在认识自己、立足自己、成全自己的过程中,活成独一无二的“最好版本”。
这部电影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人物,没有庞大的叙事背景,有的只是四只被命运戏弄的小妖怪。在看似荒诞的“草根取经团”故事中,他们生动诠释出“做最好的自己”这一命题,而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倔强,让无数观众在黑暗中看见了自己的微光。
认识自己是这场觉醒之旅的起点。小猪妖用珍贵鬃毛制作的箭羽被熊教头折断的场景,精准复刻了现实中每个职场新人的创伤记忆。古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在小猪妖擦了三年的铁锅里显出荒诞的现代变奏。当它终于明白“擦锅三年”的考编路注定无果,毅然带着烤糊的“唐僧肉饼”离开时,这个看似失败的决定却闪耀着主体意识觉醒的光芒。电影用最朴素的镜头告诉我们:成功的首要条件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孔雀,而是接受自己作为野猪的可能性,并从时代夹缝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认识自己,不是要找到完美的答案,而是要有接纳“我有不同想法”和“我与别人不一样”事实的勇气——就像保留枝丫的箭杆,看似不符合标准,却自有其独特的力量。当我们不再追问“怎样才算成功”,而是开始思考“怎样才算活出自己”,浪浪山的边界便会悄然消融——因为最好的自己,本就是走向远方的指南针。
立足自己是突破困境的关键转折。当四个小妖怪组成“草根取经团”,第一次假扮唐僧师徒时,破布袈裟与树枝锡杖的寒酸装备,恰成为对抗完美主义的精神铠甲。蛤蟆精将市侩智慧转化为谈判策略,黄鼠狼精把话痨特质变成沟通优势,这些细节生动诠释了“立足自己”的实践智慧。在村民请求他们对付老鼠精时,连话都说不清的猩猩怪本能地后退,但看到孩子眼中的泪水后,四个小妖竟同时冲了上去——这个震撼瞬间揭示的真理令人动容:真正的勇气不是变成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而是带着颤抖依然选择直面恐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让一棵橡树长成最好的橡树,而不是期望它结出苹果”。立足自己的土壤,才能让成功的种子生根发芽,当我们停止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才能看见脚下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成全自己是这场旅程最深刻的终点。影片结尾的反高潮处理构成对成功学最优雅的反叛:没有成佛,没有编制,四妖甚至变回动物原型。这个看似“未完成”的结局,恰恰道破了成功的本质:成功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持续成长的过程;“最好的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状态,而是不断突破局限的行动。
当小猪妖哼着歌走回浪浪山时,观众看见了比斗战胜佛更珍贵的生命状态。这种“成全自己”的终极形态,在当代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电影中那盏小猪妖用尽力气点亮的灯笼,恰是这种平凡神性的最佳喻体——它不够照亮灵山,但足以温暖方寸之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的“幸福是灵魂按照德性而活动”,在此得到了最朴实的诠释。当小猪妖迈出浪浪山的那一刻,它或许还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但它一定清楚:比起留在原地重复过去,走向未知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浪浪山外是什么?也许是旷野,也许还是浪浪山,但向前走,才有答案,走一趟,才会甘心。”这句贯穿全片的灵魂台词,道出了“做最好的自己”最本质的奥秘。当黄鼠狼精学会在关键时刻沉默,当蛤蟆精为同伴挡刀,这些细微转变比任何神通都更令人动容。
站在2025年的中途回望,这部动画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或许是:成功不是成为别人故事里的齐天大圣,而是做自己命运的小猪妖,带着烤糊的肉饼和伤痕,在认识自己、立足自己、成全自己的螺旋上升中,走向下一座等待被跨越的浪浪山。村民为小妖怪们修建的无名小庙提醒着我们,凡付出真心者,终将被世界以它特有的方式铭记,而这,或许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最动人的结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