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承载民族伤痛的影片正用光影艺术打破票房与奖项的壁垒,刘昊然、王传君主演的《南京照相馆》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连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一部承载民族伤痛的影片正用光影艺术打破票房与奖项的壁垒,刘昊然、王传君主演的《南京照相馆》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连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8月28日,吉林长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获奖名单揭晓。《南京照相馆》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三项重磅奖项。
这部影片以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中国青年罗瑾和吴旋冒死保存日军罪证影像的真实故事。
01 真实历史,银幕再现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两位中国青年罗瑾和吴旋冒死保存日军罪证影像的英勇故事。
1937年,照相馆学徒罗瑾将日军要求冲印的记录屠杀和强奸罪行的照片偷偷制作拷贝、集合成相册,并意外与学友吴旋于毗卢寺“接力”秘藏至抗战胜利。
这本相册后来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令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谷寿夫认罪伏法。2015年10月,相册中的16张照片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02 票房口碑,双丰收
《南京照相馆》不仅在奖项上收获颇丰,在票房和口碑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8月5日,该片观影人次已经超过4700万,票房达17亿元人民币,在内地掀起暑期观影热潮。
影片于8月28日在香港上映,预计将引发新一轮观看热潮。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观众,在于它不止于展现历史的痛苦,更在于展示中国人在失败和伤痛中不断积蓄的反抗力量,映射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
03 文化意义,超越银幕
《南京照相馆》的热映使得历史遗址重新受到关注。一些有心的观众专程到估衣廊10号拍照悼念。
距此地不远的毗卢寺内,还有一块“侵华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秘藏遗址”的石碑,简要介绍了罗瑾及其学友吴旋秘密保存日军罪证照片的故事。
影片让记忆在接力中抵御遗忘:今日南京的繁华街道与银幕上的断壁残垣在观众眼中重叠,此刻的安宁由无数影片中的人物以生命奠定。
金鹿奖的肯定让这部历史题材影片闪耀光芒。
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它让尘封的相册重新“显影”,在新时代观众心中刻下无法磨灭的记忆。照片或许会褪色,但历史不会。
来源:欢快小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