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幽默要回来了?《举起手来3》官宣,网友:比大片更期待这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8:11 2

摘要:二十年前,谁能把抗日题材拍成让人笑出眼泪的喜剧?谁能想到,一个罗圈腿的日本兵、一只乱窜的公鸡、一口藏了手榴弹的棺材,能让我们一边笑到拍桌,一边又心头一紧?

《举起手来》要拍第三部了?你敢信?

二十年前,谁能把抗日题材拍成让人笑出眼泪的喜剧?谁能想到,一个罗圈腿的日本兵、一只乱窜的公鸡、一口藏了手榴弹的棺材,能让我们一边笑到拍桌,一边又心头一紧?

可它就这么来了——《举起手来》。

现在,它又要回来了。

不是翻拍,不是重映,是正儿八经的第三部要开拍了!就在前几天,主创团队在太行山重聚,冯小宁导演亲自官宣,潘长江、胡晓光这些老面孔全到场。现场一开口,全是回忆杀。

潘长江说,为了演那个“罗圈腿”鬼子,他硬是别了一个月的腿,结果落下了毛病。你说图啥?图的就是那一秒的笑点炸场。可现在想想,这种“玩命式”表演,还有几个人愿意干?

知见局觉得,这事儿不简单。

表面上看,是情怀回归,是经典续命。可往深了想——我们为什么还在等《举起手来3》?是因为笑点不够多了吗?不是。现在的短视频,三秒一个包袱,一分钟能抖三十个机灵。可为什么,我们笑得越来越快,却记得越来越少?

因为它真。

不是特效真,不是场景真,是那种“土味里的智慧”真。鬼子进村,老太太往饭锅里撒烟灰;八路军藏在棺材里,顺带把敌人吓得半死。这些桥段,荒诞吗?荒诞。可它背后透着一股劲儿:咱老百姓,不怕你,还能逗你玩。

这才是《举起手来》最狠的地方——它没把敌人神化,也没把自己悲情化。它说:历史很沉重,但我们也可以笑着面对。

现在要拍第三部,问题来了:还能找回那种“土味幽默”吗?

现在的电影,太“干净”了。服化道精致,镜头调度讲究,AI都能生成战争场面了。可越精致,越少了点“烟火气”。你让一个演员穿着三百块的做旧军装,在泥地里打滚说相声?导演敢拍,资本敢投吗?

知见局不是说非要回到过去。但你得承认,当年那种“穷开心”的创作状态,反而成就了无法复制的经典。就像家里妈妈做的饭,材料不贵,味道却再也找不回。

更关键的是,今天的观众还吃这套吗?

年轻人刷惯了快节奏、强反转的剧情,会不会觉得《举起手来》节奏慢?会不会觉得“拿鬼子开涮”有点不合时宜?毕竟,现在讲抗战,更多是《长津湖》式的宏大叙事,是眼泪,不是笑声。

可恰恰是这种“不合时宜”,才更值得拍。

笑,也是一种力量。不是消解历史,而是举重若轻。我们总说要铭记,但铭记的方式,非得是哭着、跪着、咬牙切齿吗?能不能笑着记住一个人、一段事、一种精神?

这就像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与其板着脸讲“落后就要挨打”,不如讲讲当年老百姓怎么用一口锅、一条计,把鬼子耍得团团转。孩子记住了,笑了,种子也就埋下了。

《举起手来3》能不能成,现在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它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主旋律,也可以不端着。

电影之外,这场发布会选在当年的拍摄地——太行山。游客能打卡郭达跳过的墙头,潘长江摔过的山坡。这不就是最生动的红色教育吗?比干巴巴的展板强多少?

说到底,一部电影的回归,不该只是热搜上挂几天。它该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怎么对待记忆,怎么传递价值,怎么在娱乐和庄严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二十年了,我们终于等到第三部。
但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敢拍、敢笑、敢用土办法讲大道理的精神,也一起回来。

你小时候看过《举起手来》吗?
还记得哪个笑到肚子疼的片段?
评论区聊聊,转发给那个和你一起笑过的人。
关注@知见局,看那些被时间藏住的真东西。

来源:读史夜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