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排片经理最初把《戏台》塞进上午十点的阴间场次,心想给京剧留点面子就完事。结果第一天散场,几个穿着外卖制服的大哥红着眼眶堵在检票口,跟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加一场,他们还没看够。那天夜里,微博话题像被点燃的鞭炮,“戏台观后感”冲上热搜,没人买流量,全是自来水。
0.5%排片,连角落里的海报都贴不满,这部叫《戏台》的小片却在24天后把票房干到147万。不是爆米花的味儿,是有人悄悄在影院里哭出了声。
排片经理最初把《戏台》塞进上午十点的阴间场次,心想给京剧留点面子就完事。结果第一天散场,几个穿着外卖制服的大哥红着眼眶堵在检票口,跟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加一场,他们还没看够。那天夜里,微博话题像被点燃的鞭炮,“戏台观后感”冲上热搜,没人买流量,全是自来水。
片子本身没什么大场面,就三处戏台,演员在台上台下跳进跳出,一会儿是唱戏的,一会儿又成了看戏的。最戳人的是凤老板那嗓子,唱到“人生在世如春梦”时,镜头扫过台下观众,有人偷偷抹泪,有人攥紧了手里的矿泉水瓶。荒诞吗?挺荒诞的,可荒诞里全是真事儿。就像你加班到十点,地铁上刷到个搞笑视频,笑着笑着突然想哭,原来戳的是自己的窝囊。
影院经理后来承认,他们也没想到这片子能“反杀”。原本排给《戏台》的厅,第二天就被一部流量明星的爱情片抢走。结果爱情片上座率三成,观众在豆瓣打出一星:“不如隔壁《戏台》一根脚趾头。”经理挠挠头,又把《戏台》调回黄金时段。这不是资本良心发现,是观众用屁股投票——坐不满的厅,再豪华也是冷宫。
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十年前的戏服照片,说当年在剧团跑龙套,看完《戏台》终于敢承认:自己没唱成角儿,但把戏台当信仰的那段日子,比当白领发光。底下评论区一堆“+1”,原来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人,都在戏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是凤老板有多传奇,是他蹲在台边啃冷馒头那一下,像极了凌晨两点便利店买饭团的你。
票房曲线像个倔强的老头,别人都跳水,它慢悠悠爬坡。147万听着不多,可这是从0.5%排片里抠出来的每一块钱。就像小时候攒糖纸,攒到最后能换个大风车,那股子成就感,比直接买十个都香。
行业里开始传,说《戏台》打了营销公司的脸——没路演、没热搜、没明星直播带货,光靠“好看”两个字活下来了。其实没那么玄乎,不过是创作者把心思花在刀刃上,观众能闻到真材实料的味儿。这年头,糊弄人的东西太多,冷不丁遇见个实诚的,反而招架不住。
片尾字幕出来,没人急着走。前排大爷鼓了掌,后排姑娘擤鼻涕,保洁阿姨在门口等了三分钟才进来扫地。那一刻影院不像影院,像个临时搭的戏台子,陌生人因为同一出戏,短暂地成了亲人。
走出影院,夜风有点凉。有人把票根拍了照,配文:“今天没白活。”这话矫情吗?矫情。但矫情得恰到好处,像凤老板最后那嗓子,唱破了音,却唱进了心坎。
来源:荸荠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