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杯与仅 4.1% 的首日排片率同时出现在《脱缰者也》的履历上时,这部曹保平的 "者也" 系列新作便注定成为暑期档最具争议的作品。这位以《烈日灼心》《涉过愤怒的海》等冷峻犯罪片奠定地位的导演,此次带着郭麒麟钻进天津卫的市井烟火,试图用
当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杯与仅 4.1% 的首日排片率同时出现在《脱缰者也》的履历上时,这部曹保平的 "者也" 系列新作便注定成为暑期档最具争议的作品。这位以《烈日灼心》《涉过愤怒的海》等冷峻犯罪片奠定地位的导演,此次带着郭麒麟钻进天津卫的市井烟火,试图用津味儿幽默重新诠释他钟爱的人性困局。然而这部票房惨淡却在豆瓣斩获 8.5 分的影片,恰似片中那匹脱缰的野马 —— 既展现了挣脱类型束缚的勇气,也暴露了失控的风险。
曹保平的镜头第一次对准天津大港的油田与盐场时,便注定要与这座城市的幽默基因展开博弈。全片一水儿的 "嘛玩意儿"" 别介 "方言对白,配合郭麒麟、常远等天津籍演员的本色出演,确实构建起浓郁的地域质感。当马飞带着外甥李嘉文在盐碱地上演" 绑架闹剧 ",当林雪饰演的黑帮大佬在澡堂子里运筹帷幄,天津这座" 哏都 " 的市井烟火气几乎要溢出银幕。这种将地域文化与黑色幽默嫁接的尝试,延续了《追凶者也》中西南方言塑造野性气质的成功经验,却在喜剧节奏的把控上出现了偏差。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无疑是这场方言实验的焦点。这位相声演员出身的年轻演员,天津话的地道程度无可挑剔,在表现角色 "混不吝" 的痞气时也颇具说服力。但当剧情需要展现马飞面对父亲幽灵时的脆弱,或是与外甥产生情感羁绊时的温情,他的表演仍难脱舞台化的痕迹。正如片中那场马飞质问 "我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的戏码,本应是人物内心挣扎的高潮,却因过于用力的腔调沦为尴尬的独白。这恰恰印证了喜剧表演的真谛:方言只是锦上添花的外衣,让角色真正 "呼吸" 起来的,仍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影片的笑点设计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马飞三次抓回屡屡出逃的外甥,因方言误解引发的 "独眼空姐" 乌龙等情节,通过生活逻辑的错位制造出自然的荒诞感;而黑帮小弟们刻意的蠢笨表演,则落入了 "为搞笑而搞笑" 的窠臼。这种失衡暴露出曹保平团队在转型喜剧时的水土不服 —— 当严肃导演试图刻意制造笑料,反而不如他标志性的多线叙事碰撞出的意外火花来得精妙。
剥开喜剧的外壳,《脱缰者也》的内核仍是曹保平深耕多年的原生家庭创伤。马飞这个角色几乎是《狗十三》中李玩的男性镜像:同样在父权阴影下成长,同样用叛逆对抗家庭规训,同样在 "脱缰" 的反抗中寻找自我认同。影片通过拆迁款争夺、少管所经历等情节,层层揭开马家三姐弟关系中的情感疮疤,尤其是未直接出场的父亲形象,如同幽灵般笼罩着整个家族,成为所有矛盾的根源。这种将家庭悲剧投射到荒诞闹剧中的处理,本可延续曹保平作品中 "在极端环境下暴露人性" 的特质,却最终因喜剧类型的限制而未能深入。
马飞与外甥李嘉文的 "大小配" 关系,本应是破解创伤代际传递的关键。两个家庭中的 "叛逆者" 从互相算计到彼此救赎,这种设定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潜力。当李嘉文用孩童的纯真视角点破成人世界的荒诞,当马飞在保护外甥的过程中补全自己缺失的童年,观众确实能感受到曹保平试图传递的温情。但这种转变过于仓促,尤其是结尾马飞突然实现的自我救赎,缺乏足够的情节铺垫,使得情感共鸣大打折扣。相比《涉过愤怒的海》中父女关系的层层解构,本片对原生家庭的探讨更像是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曹保平作品中常见的痛感内核。
马家三姐弟的权力结构颇具现实隐喻。"扶弟魔" 大姐的无底线纵容,精明二姐的强势控制,与马飞的叛逆反抗形成奇妙的三角关系,恰似中国式家庭的缩影。拆迁款这一核心道具,不仅是利益争夺的焦点,更是家庭成员情感扭曲的催化剂。曹保平敏锐地捕捉到金钱对亲情的腐蚀,却在深入挖掘时止步于表面闹剧。当二姐最终选择原谅马飞时,这种强行的 "合家欢" 结局,不仅削弱了前期积累的戏剧张力,更与导演一贯锋利的现实批判风格相悖。
《脱缰者也》的票房失利(上映四天仅 790 万)与口碑争议,折射出作者电影在商业市场中的艰难处境。曹保平试图融合犯罪、喜剧、家庭伦理等多重元素,这种突破类型边界的勇气值得肯定。影片中 "舅舅绑架外甥" 的荒诞设定,黑帮线与家庭线的平行叙事,都可见导演对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但当多线叙事失去了《烈日灼心》中那种严密的逻辑张力,当黑色幽默稀释了犯罪片的紧张感,最终呈现的更像是一盘元素堆砌的大杂烩。
与同期贾冰主演的《奇遇》相比,《脱缰者也》的市场遇冷更显意味深长。后者凭借灵魂互换的简单设定和年代情怀元素,精准击中观众的情感需求;而前者试图用复杂的叙事探讨深刻主题,却因节奏失衡和情感断裂难以获得广泛共鸣。这并非说明观众拒绝深度,而是提醒创作者:类型创新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叙事基础上,正如马飞最终领悟的那样 —— 没有方向的 "脱缰",只会在原地打转。
作为 "者也" 系列的新作,本片与《追凶者也》形成有趣的对照。两者都以方言为特色,都在犯罪类型中融入黑色幽默,但后者通过清晰的善恶对立和紧凑的追凶节奏,实现了作者表达与类型需求的平衡;而前者因模糊的人物动机和松散的剧情推进,陷入了 "既不够商业也不够作者" 的尴尬境地。曹保平在采访中提到想拍 "不一样" 的作品,这种求变的姿态值得赞赏,但当他放弃了标志性的冷峻与痛感,也就失去了最能打动观众的力量。
影片结尾,马飞松开了紧握的方向盘,任由车辆在盐碱地上驰骋。这个意象恰是《脱缰者也》的自我写照:一部在创作自由与类型规范间艰难寻找平衡的作品。它的失败并非源于创新的勇气,而在于未能找到掌控 "缰绳" 的恰当力度。对于曹保平而言,这次转型或许是必要的代价;而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既需要看到导演突破边界的尝试,更期待他在探索中不失本心的坚守。毕竟,真正优秀的电影从来不是脱缰的野马,而是懂得如何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来源:酥糖去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