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心留一块无法锁住的地方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牢房的地道里爬出,借雷声的掩护,用石块打破下水道,忍住难闻的恶臭,在管道中匍匐着艰难前行。爬过500米后,他终于从下水管道的另一头钻了出来。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牢房的地道里爬出,借雷声的掩护,用石块打破下水道,忍住难闻的恶臭,在管道中匍匐着艰难前行。爬过500米后,他终于从下水管道的另一头钻了出来。
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本书,可以抚慰心灵,照亮前路,让人豁然开朗。
《肖申克的救赎》常年占据豆瓣电影Top250的第一名,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你有没有过那种特别绝望的时候?感觉生活特别没意思,未来一片黑暗?如果有,那你一定要看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能让人从绝望中站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经典电影,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能打动无数人心。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 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
在电影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璀璨星辰,跨越时间的长河,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们以独特的叙事、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影史的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解读。
主人公安迪被陷害入狱,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将近20年。期间他结识狱友"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改善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在光影交织的电影宇宙中,总有那么几部影片,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直击心灵的力量,成为永恒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便是这样一部不朽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更是一次对人性光辉、希望不灭与自由向往的深刻颂歌。改编自斯蒂芬·金
这一设定,与《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正义之士在不公的命运面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每天为了那碎银几两四处奔波,整日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有片刻时间停下来喘口气。
之前电影看了许多次,总有一个疑问:安迪1948年入肖申克监狱,时年33岁,直到他1975年越狱成功,27年时间,肖申克监狱就一直是同一个典狱长(同一个警卫队长)吗?当时典狱长看上去得有50岁左右,如果是一个典狱长就得理解为他当典狱长当到了快80岁!不考虑年龄问
有一部电影很神奇,1994年上映的时候票房只要2834万美元,而拍摄成本就达到2500万美元。
01得救之道,尽在其中《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很少有评论讲到。在最终决定越狱之前,安迪与瑞德之间有一段对话。关于自己的“罪名”,安迪说:“我太太说我是个很难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来的书,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么爱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家庭重担压在你的身上,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却唯独顾不上自己。
他15岁入党,18岁成为华东局青年干部,20岁在全国青代会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1岁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精通英德俄三国语言。
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一直保持着对自由不断追求的心,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坚决抗争,取得了贪婪的监狱长诺顿的信任,帮狱友建造了全市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为他们争取了尊严与希望。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局中,瑞德的经历让人感慨万千。他在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 40 年,历经三次假释申请,前两次都未能通过,直到第三次,那时的他其实已经对假释不抱什么希望了,却意外地打动了评审员,成功获得假释。
在电影史上,有那么一些作品,它们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不朽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便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四季奇谭》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由弗兰克·德拉邦特
安迪的越狱,表面上是对身体自由的追求,实则是对灵魂自由的渴望。他用近2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凿出通往自由的隧道,这不仅仅是对物理限制的突破,更是对内心坚持和希望的诠释。
时光荏苒,电影的长河奔流不息,在历史的星空中,1994年无疑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