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棒暑期档的电影褪去了“拥挤”的场面,甚至演变成“老玩家回归潮”:翻拍的,重映的,迟映得,还有个特别版的。
接棒暑期档的电影褪去了“拥挤”的场面,甚至演变成“老玩家回归潮”:翻拍的,重映的,迟映得,还有个特别版的。
《蛟龙行动》就是那“特别”的存在。
半年前这部作品因票房不如意选择撤档,但怎么说配置也是闯过春节档的级别,这次重新来过像是为了把失去的都多回来。
选择这时候重映并不意外,既有背靠反法西斯的时间“借势”,又有同档竞品不太强的机会。
曾作为博纳开年的救市的作品,高成本下“拖得越久亏得越多”是众所周知的,现在有碰上好时机,赶紧拉出来并不意外。
或许导演的「绝不撤档」不是嘴硬,更像是团队内部笃定票房一定“很高”后的底气。
但不管原因是什么,最后选择撤档也说明“市场真不会惯着你”。
不撤就是亏麻,撤了起码还有东山再起的念想。
但“后悔药”也不是天然无公害的,《蛟龙行动》虽然放出“特别版”,但摆在它面前的问题可太多啦、
先说2月份那近4亿的票房成绩,虽在春节档期是末流,但对于近期不稳定的市场来说这也不低了;
侧面说明辐射的观众也不少了,这时候再映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没有新鲜感”,显然这种级别的电影重拍或剪成新故事都不现实。
第二就是其负面标签太重了,这个东西在看过还是没看过的观众中“占位”太多。
尤其宣发的“涉密梗”和此前部分剧情设计的口碑不如意,对于潜在观众有了先入为主的差评标签。
最后就是看似市场正在回归“牛市”,但暑期档破纪录的背后是因为又多又好;
市场回暖的依据并不严谨,说不好下个档期里愿意“消费”的观众又剩多少。
《蛟龙行动》的制作花费和两次上映的叠加成本保守估算在10亿以上,对于吃了“后悔药”的电影方来说意图肯定不是为了“再上一次”。
相信大部分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特别版究竟特别在哪?
虽然明面上电影是30号上映,但得益于“点映不算映”的行业潜规则,这个答案可以提前解答;
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春节版146分钟,特别版130分钟。
从时间的减少就可以看出,电影肯定做了减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诟病严重的文戏部分。
比如原先为衔接“红海行动”的回忆被直接删去,确实让新故事开始更干脆,但不排除抹去是为了不丢掉“红海IP”未来的潜力。
然后槽点较大的吹口琴没了,但“别催”倒选择了保留,其实说明电影方应该也是看了自己的“水军差评”的。
就像前面说的,这种体量的电影就“改半年”也不见得能有啥大变动;
故事线不会变化,补拍镜头几乎没有,可能个别人物多增加几分钟的人物剧情。
就是利用减法优化了紧凑感,但也仅这样罢了。
虽说改变故事框架不现实,但也不能说电影制作方这半年什么也没做,在精细化上就做了一些优化。
将电影升至成48帧,水下场景的亮度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就是对于专业名词加上了字幕解释,都是对观看体验的提升。
还有传说新增了一些战斗场面,说实话观影感受并不明显。不是说没有,只是对于再看一遍的观众来说很难拉分。
这个特别版并非“导剪版”,它没法提供更丰富细节、扩充故事走向、甚至将人物设计更精彩。
简单的说就是原春节版已经讲故事的上限定死了,现在的优化更像是被市场逼迫的结果:能接受原版的能看到优点,对原版排斥的也没要期待过高。
虽然现在点映成绩不理想,但30号的预售和排片也不高啊。
近期是少有的“主旋律”风口,连被争议的《东极岛》都能逆跌;
如此天时地利下还不能助长票房,那《蛟龙行动》确实要从“争夺春节档”变成“小孩那桌”了。
从服务意识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一次票房打击后的电影方要听劝不少,从特别版也能看出改动的都是此前备受争议的方面。
连“破圈”的泄密宣发也进行了回应,这次重映的宣发也更专注电影本身的卖点,剧组在姿态方面要低了不少。
当然,现在的《蛟龙行动》还有抢救一下的机会。
暑期档的“大哥们”均处在上映周期尾声,连最“能打”的《捕风追影》都上映两周。之后七夕档又以爱情片为主导,能产生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假设“听劝改动”的噱头能足够深入人心,成功弱化掉此前宣发,之后就是博纳最熟悉的“宏大叙事”舒适圈了。
就比如说不少人保持“成龙出品,必属烂片”的观念,但《捕风捉影》也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蛟龙行动》是有工业底子的,这高投入可能不一定有高产出,但很多视效特色还是具备的。
不过最猜不透的是博纳对“药效”是什么期待呢?保本、盈利,抑或只是减少亏损。
假设总成本如传言的10亿,在不考虑后期增加成本、分成等因素下,再减去春节档的小4亿票房,也还有6亿票房的空缺。
在如此现状下不管是保本,还是盈利都不算乐观。
所以大胆推测更像是在资金压力下,选择一个相对友好的档期进行重映回笼资金,减少亏损。
这个平常的档期里掺入一部“大制作”,也正好可以测试市场是否回暖幅度。
来源: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