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线到流媒体,电影的“第二曲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9:00 2

摘要:收到网友投稿,聚焦《酱园弄·悬案》从院线票房失利到网播热度登顶的转变。影片线上开播后,观众深挖角色细节、重识其深层价值,这般逆袭,也让我们思考:票房之外,如何让好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收到网友投稿,聚焦《酱园弄·悬案》从院线票房失利到网播热度登顶的转变。影片线上开播后,观众深挖角色细节、重识其深层价值,这般逆袭,也让我们思考:票房之外,如何让好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特发布此文,与大家一起探讨流媒体时代电影的新可能。

电影线上开播的“第二春”

电影《酱园弄·悬案》初登流媒体,正逐渐收获与院线时期不同的口碑反响。

该片上映之初,曾遭遇口碑滑坡。尽管前期宣传星光熠熠、悬疑氛围拉满,正式公映后市场反响却未达预期。观众普遍批评其“明星大杂烩”“悬疑感不足”“情绪化叙事”等。原本备受期待的年度大片,最终票房仅收3.75亿元(截止8月21日),更有媒体犀利的指出,相比其5亿元的制作成本,片方分账约1.24亿,该片净亏损可高达3.7亿。

8月22日,《酱园弄·悬案》正式上线“爱优腾芒B”等主流流媒体平台,以及OTT和运营商电视大屏端。虽不能说口碑迎来大逆转,但却与上映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该片线上开播首周末就在各大视频平台纷纷登顶热播榜,在全国范围的IPTV等电视大屏平台上,也多数占据点播榜或订购榜NO.1的位置。社交平台上#酱园弄网播##赵丽颖台词力量感#等演员演技获赞话题不断刷屏,显示出该电影正在迎来一次“第二春”。

(#酱园弄网播#话题下相关讨论)(“爱优腾”等平台,均占据热播第一)

影片上线后,大量观众在评论区深入剖析细节: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躲在柜中那哀怨的眼神、杨幂所饰王许梅在狱中演唱《十八相送》的命运悲歌、赵丽颖饰演的西林记者摘下假发的时代隐喻……这些片段被反复解读,被认为蕴含丰富层次和深意。显然,流媒体观众拥有更自由的观看节奏,也给予了更立体、更细腻、更多元的评价。

(某视频平台下,点赞最多的评论)

何来的“票房惨案”?

那么,一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华语大片,为何在短期内从“种子选手”沦为“票房惨案”?

其一,档期错位的“暑期档”开局。

影片定档6月下旬,虽名义上进入暑期,但实际上学生尚未放假,家庭观影高峰未至,观众仍处于观望状态。加之《酱园弄·悬案》采用上下部结构、题材较为特殊,难以吸引大众主流观众入场,如同脱口秀中的“开场演员”,面临热场困难的局面。

其二,宣传侧重“血案”“悬疑”,劝退部分观众。

不管是预告片还是通稿,影片前期宣传过度强调“杀夫”“碎尸”“悬案”等元素,营造出压抑惊悚的基调。尽管阵容耀眼、话题十足,但许多观众因题材沉重、画面冲击力强而选择回避。影院作为社交娱乐场所,尤其是暑期的大量的学生型观众,更倾向轻松愉快、爆点十足的影片,而非沉重题材。

其三,粉丝冲突与抵制,影响口碑发酵。

这应该是片方最意向不到的“票房意外”。宣传期间,各家粉丝因番位、戏份等问题爆发激烈争执。不少营销号借机发布“XX戏份被删”“XX演技翻车”等话题,吸引流量博取眼球,导致粉丝团体发起“三不运动”,以“不看、不宣传、不打分”行动进行抵制。据报道称,豆瓣开分当日出现约3万条一星差评,其中六成涉及明星恶意称呼,严重干扰影片正常口碑建设。

流媒体,“慢看电影”的价值

院线受挫,并非终局;流媒体,或成为电影的“第二次生命”。

因为流媒体不像影院购票观看,观众有着“一次性消费”的压力和期盼。在线上,观众可在更自在的环境下观影,可暂停、回放、查阅资料,还可通过弹幕、评论参与互动,体验更为沉浸。那些在影院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如细腻的群像调度、民国市井的生动还原、女性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开始被逐一挖掘和解读。

更重要的是,那些因宣发误导或粉丝争端而“被挡在电影院外”的潜在观众,终于有机会客观审视这部电影,并且为自己支持的演员打call。更多的观众发现,它并非是单纯的“虐女”悬疑爽片,而是一部深刻探讨女性命运、乱世众生以及社会舆论与个人觉醒的严肃作品。

电影的价值,不应由一次上映定论

此前,《隐入尘烟》也曾经历类似命运:该片原本影院表现平平,快速被市场边缘化,一个月后开始网播,其朴实的风格和真诚的表达,引发了广泛的传播。并反向推动了院线票房,从上映第50天起,该片单日票房竟突破百万,并持续飙,实现了从小众文艺圈向大众的“破圈”。

无论是《隐入尘烟》还是《酱园弄·悬案》,都反映出电影价值评判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对节奏较慢、需深度品读的电影,流媒体提供了更友好的传播环境。更合理公平的推荐机制、更精准的智能推荐、更个性化的亮点剖析,以及结合其他线上内容整合策划的专题等等,都助力作品与真正受众相遇。线上观影允许观众“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并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二次传播与口碑发酵。

同时,除了视频平台的版权采购等收入外,像IPTV大屏、有线电视、海外发行等多渠道布局,也为电影的商业回报提供更多可能。一部影院失利的作品,仍可借助长尾效应实现艺术与商业价值的双重复苏。

电影也是时代的映照。社会环境、消费观念、行业变革与观众需求的迭代提醒我们:票房不再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

未来电影行业应更注重“全渠道战略”——影院负责引爆热度,流媒体负责沉淀价值。对那些艺术性强但商业风险较高的作品而言,流媒体不是“退路”,而是抵达真实观众的“捷径”。

毕竟,一部好电影,值得被看见,哪怕不是在第一时间。

来源:流媒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