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电影今年正好120岁,它在上海发声发光发达,诞生了好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影星和插曲。90多年前的上海大大小小戏院林立,有专放电影的,也有电影戏曲戏剧合用一院的。耳熟能详今健在的如大光明、国泰、长江、胜利、黄浦剧场(金城大戏院)……
中国电影今年正好120岁,它在上海发声发光发达,诞生了好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影星和插曲。90多年前的上海大大小小戏院林立,有专放电影的,也有电影戏曲戏剧合用一院的。耳熟能详今健在的如大光明、国泰、长江、胜利、黄浦剧场(金城大戏院)……
我的长辈集影迷戏迷于一身,两位女士欢喜的女明星不一样,外婆欢喜胡蝶,妈妈欢喜李丽华,外婆欢喜的一条理由是因了胡蝶脸上有酒窝。两位男士勿响。后来我问爸爸欢喜哪位影星,他说格里高利·派克。外婆开心时会轻哼几句“玫瑰玫瑰我爱你”。当时《天涯歌女》《永远的微笑》《蔷薇处处开》《夜来香》《夜上海》《苏州河边》《香格里拉》等电影插曲一夜之间在上海滩唱响,紧接着红遍全国。
电影插曲成了流行歌曲令电影公司也始料不及,于是一部电影一两支插曲不稀奇。金牌作词作曲家陈蝶衣、陈歌辛、黎锦光、姚敏等佳作迭出,歌星周璇、白虹、李香兰、姚莉、吴莺音、白光等也璀璨,《玫瑰玫瑰我爱你》在扬子饭店由姚莉唱红,后来被译成英文经美国歌手弗兰克·莱恩演唱,一炮走红世界,且演绎版本也不少。40多年前我听到这支节奏欢快的歌还真以为是“舶来品”,但很快晓得了它是“出口转内销”。
《玫瑰玫瑰我爱你》由姚莉唱红
1992年底跟着何国忠先生筹划中国电影金曲音带的编辑工作,磁带中选录的是上世纪早期戏曲电影插曲,邀请了当红越剧演员单仰萍、方亚芬来演唱,由黄佩勤指挥,上海金鹰爱乐乐团倾情演奏,钱素英老师担任录音工作,他们工作真是一丝不苟。国庆节期间社里在西藏中路上海音乐书店举办了《中国早期电影金曲》(附卡拉OK带)首发式,盛况空前。
1995年在市作家协会办公地举办了郭在精先生《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研讨会,作为责编的我一下子结识了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机会难得,灵机一动,请大家签名,任溶溶先生高声称赞:“做得好!”我得到一本签名最多的文学版本,保存至今。在编书中了解了诗人、翻译家吴钧陶的感人事迹,他因为大病一场只能卧床,但从电台英语节目中学会了英语。20多年后经方毅丰先生引荐终于见到了吴钧陶伯伯,请他在《秋》书扉页上签名,再请他在有关其文章上写几句话,吴伯写下了“纸囚一世”。
陈钢、杨顺德为《苏州河边——怀旧歌曲英译》作序
两年多前的一次闲聊中得悉吴伯有一样“压箱底”的好东西,那是20多年前应薛范先生之邀翻译了几十首20世纪上半叶的老歌,且大多是电影插曲。这一信息让我眼前一亮,可以编一本令人刮目相看的书,但几十首中英对照歌词又显单薄。我把目光锁定了吴伯的外孙谢丰年,请这个80后深挖每首歌的背景资料,然后构建通俗易懂的文章。当我看到文章时,我笃定了。小谢只是说:“吃力!”。请老克勒陈钢、杨顺德两位先生为《苏州河边——怀旧歌曲英译》作序,他们欣然接受。《S1A课本上海版牛津英语》主编杨顺德在序中说:“钧陶先生不仅考虑到节奏和韵律,把原文的格律也体现出来了。书中的英译作品是很好的英文诗歌,大家既可以很好地品味欣赏,又能学习钧陶先生的翻译技巧。确实是很好的精神佐料!”陈钢先生说:“吴钧陶先生是著名翻译家,著作颇丰,他又喜欢音乐。当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翻译上海老歌数十首,如果传播到海外,那就是一种‘特别的味道’……”这次20后外公和80后外孙作了一次空中接力。希望这本书能再次勾起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人的美好记忆,也能唤起70后乃至年轻人的兴趣,大家一起了解老电影喜欢老歌曲。
传承文化需一代代人的接力,而让外国人更快更广地了解我们的文化,通俗歌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容易深入人心,方便传唱。《玫瑰玫瑰我爱你》已开了先河,外国人也会喜欢唱重新配器重新翻译的英文歌曲吗?拭目以待。希望在上海再开“外国人学唱中国歌曲”的电视歌会,唱响老歌,一起闹猛。
来源:西安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