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围绕南京城内的吉祥照相馆展开,讲述一群避难于此的百姓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意外发现记录大屠杀罪证的底片,经历求生妥协但最终决定:冒死保存并向外界传递这些证据,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解放日报
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围绕南京城内的吉祥照相馆展开,讲述一群避难于此的百姓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意外发现记录大屠杀罪证的底片,经历求生妥协但最终决定:冒死保存并向外界传递这些证据,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也正走向国际市场。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华人组织“集体观影”活动,影院出现接力高呼“南京永铭记”的场景。
对此,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陆建非关注到《南京照相馆》英译片名为“Dead to Rights”,包括导演申奥的公开声明、国际媒体报道及影视平台信息等均表明,这是官方唯一的英文译名,且没有副标题。但从字面上看,这与中文原片名毫不相干,既没“南京”也没“照相馆”。
8月8日,一名观众观看澳大利亚悉尼一电影院内放置的《南京照相馆》海报。 当地时间8月7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澳大利亚上映。 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法律专业用语:铁证如山,罪责难逃】
为什么放弃直译为“Nanjing Photo Studio”呢?陆建非教授认为,dead 和 rights首先想到的是“死”,还有“权力/权利”。这两个英语单词在此都是特殊用法:dead 在片名中作强化性副词用,强调“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毫无疑问地”。例如dead wrong 表示“大错特错”,dead sure意为“绝对肯定”,dead serious(超级认真)等。“其实,这种修辞手法在中文里也不少见,譬如:痛得要死、无聊得要死,通过‘要死’突出表达程度之深。”
陆建非分析称,“to rights”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英语短语,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主要表示“以正确的方式”或“井井有条”的状态。词典释义为:“就绪;整理妥当”。例如:The new manager set the company to rights.(新上任的经理把公司整顿得井井有条。)而从司法和犯罪领域的专业视角去理解Dead to Rights,它通常以catch/have somebody dead to rights的搭配形式出现,意思则相当于“铁证如山,证据确凿”。
陆建非查阅《韦氏词典》等的释义也发现,它强调通过“证据”(proof/evidence)来给人定罪,有点类似中文“实锤了、坐实了”的说法。例如:The evidence had him dead to rights.(证据使他罪责难逃。)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日军屠城的证据都被照片清晰记录了,可谓铁证如山。显然,英译片名Dead to Rights就呼应了影片中的照片及其底片证据。陆建非补充解释,实际上,要表达“铁证如山”,英语里还有一个更常见的表达,即red-handed。其字面意思很形象,即“双手沾满鲜血的”,引申为“证据确凿,当场抓住”。
【暗合情感象征:向死而生,矢志不渝】
从翻译策略来看,放弃直译,而选择文化适配的习语,既保留中文片名隐含的“影像证据”线索,又通过英语语境强化历史真相的不可辩驳性。
陆建非还特别注意到英译片名具有双关意义的构词手法,同样暗藏玄机。dead一词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造成的30万民众死亡;rights则暗指human rights(人权),因为日军屠城是对基本人权生存权的践踏。“同时,它还可指向ethical rights(道德权利),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日军屠杀罪证公之于众,背后的驱动力就是道义和良知。”
导演申奥也表示,该译名“一针见血”,旨在激发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国际媒体则认为“Dead to Rights”比直译更具冲击力,有效传递了影片的警示意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更称,其“片名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犀利反击”。还有英语媒体指出,相比更常见的“red-handed”,“Dead to Rights”虽小众但更有历史厚重感,其法律术语的属性强化了证据的权威性。
陆建非教授认为,这一翻译可被视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除了功能对等、语义契合之外,情感象征性尤为突出,该译名被赋予“向死而生”的隐喻:既指遇难者的牺牲(dead),也暗示幸存者坚守正义(rights)的意志,传递“矢志不渝的情绪”,比直译更富有精神厚度,且在跨文化传播效率上更具穿透力,体现“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精心设计。
原稿点击:《南京照相馆》英译片名,为啥既没“南京”也没“照相馆”?原来是一语双关-重庆日报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