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2025年暑期档观影人次刚破3亿,比去年多了5.26%,可大家一算总票房,反倒比去年少了——预计才119亿元,不光没超过2015年的124.55亿,还被业内叫做“十年最冷暑期档”。这边《南京照相馆》拿了27亿票房一路领跑,那边《酱园弄:悬案》这些大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
8月26日,2025年暑期档观影人次刚破3亿,比去年多了5.26%,可大家一算总票房,反倒比去年少了——预计才119亿元,不光没超过2015年的124.55亿,还被业内叫做“十年最冷暑期档”。这边《南京照相馆》拿了27亿票房一路领跑,那边《酱园弄:悬案》这些大成本电影却赔得底朝天,这冷一热的反差里,藏着中国电影的不少门道。
在滨海新区的秋实影剧院,能把这种“冷热不均”看得明明白白:《浪浪山小妖怪》的放映厅里,年轻人举着联名荧光棒跟着主题曲晃,隔壁《戏台》散场时,头发花白的观众互相扶着,还在聊陈佩斯的台词。观众里也分了“代”,18到24岁的占了47%票房,40岁以上的才15%,更让人在意的是,虽说来了3亿人,每场坐满的却少了12%,有的影院黄金时段,空座能占四成。
《南京照相馆》能火,其实是靠“小故事打动人”。这部讲南京大屠杀时普通人日子的电影,只拍了8个月,跟着七个角色的遭遇走,把历史的疼变成了能摸到的感情,上映第一天就有400多万人买票。反观《酱园弄:悬案》,筹备了5年却一门心思靠明星,好好的一条故事线拆成7条,到最后故事都讲不圆,票房自然惨。就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的:“观众愿不愿意买票说了算,老一套的写法早不吃香了。”
票价也是个绕不开的事,今年暑期档平均一张票从40元涨到45元,IMAX这些贵的影厅倒是贡献了22%票房,可也把不少在乎钱的观众挡在了门外。在北京朝阳门的影院里,有位带孩子来的妈妈就叹气:“两张票加桶爆米花要150块,够全家吃半天饭了。”二三线城市更明显,《浪浪山小妖怪》靠着“打工人的共鸣”火了,可45元一张票,不少县城观众还是宁愿在家看流媒体。
面对这情况,各地也在想办法:北京发了19.9元的惠民观影券,还跟商场合作搞“凭票根消费”,一下子拉着消费涨了15%;上海把《长安的荔枝》里的盛唐样子搬到夜游项目里,电影票房和旅游收入都沾了光。这些新法子正在慢慢改变行业,就像北青网研讨会上说的:“既然‘大制作+明星’没用了,好好写故事、贴近现在的观众,才是出路。”
互动话题
3亿人看电影票房却降了,你觉得是票价涨得让人舍不得花了,还是电影内容太像让人不想看了?你觉得“电影+文旅”这种新玩法,能让电影市场好起来吗?来评论区聊聊呀!
来源:京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