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创新创作模式成为行业与教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动作捕捉实验室配备了迪生光学动作捕捉系统,并依托该系统,师生在《社会调查与艺术创作》课程中,完成了《灵境化身》系列短片创作过程中的动作数据采集工作,开展了一次以技术
在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创新创作模式成为行业与教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动作捕捉实验室配备了迪生光学动作捕捉系统,并依托该系统,师生在《社会调查与艺术创作》课程中,完成了《灵境化身》系列短片创作过程中的动作数据采集工作,开展了一次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跨学科艺术实践。
课程聚焦于视听叙事的前瞻表达与跨学科融合,高度重视技术手段与创作思维的协同创新。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与创作能力,课程组策划了《计算美学》系列主题讲座,特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以及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生成、风格迁移、数字人技术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学生打下理论与认知基础。
课程突破传统“从文本到影像”的创作路径,积极探索以技术驱动艺术创新的新模式,在实践环节,12名学生集体设计了一套基础角色肢体动作,并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表演专业学生进行表演捕捉,采集的动作数据成为整个创作的“灵感原点”,学生通过全方位观察、解析表演数据,逐步构建出角色的心理状态与情绪脉络,进而展开视觉化的场景想象与叙事构思,最终学生们圆满完成了为期14天的《灵境化身》系列短片创作。
迪生数字技术工程师杨策做动捕技术讲解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表演专业学生表演捕捉现场
最终,基于同一组动作数据,学生们通过差异化的角色设定、道具运用、场景构建及镜头调度,演绎出十二部风格鲜明、构思新颖的独立作品,构成《灵境化身》系列短片。该成果不仅展现出动作捕捉技术作为创作工具的重要价值,更体现出技术在激发想象力、拓展叙事边界方面的深层意义。
本次《灵境化身》系列短片的创作实践中,师生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实现了从数据到影像的跨媒介表达。这一实践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更为数字时代艺术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来源:懒叔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