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广东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东台)推出的纪录片《烽火赤子心》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叙事和深厚的内涵,成为广电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部纪录片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而是扎根
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广东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东台)推出的纪录片《烽火赤子心》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叙事和深厚的内涵,成为广电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部纪录片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而是扎根岭南侨乡的深厚土壤,从泛黄的“银信”里打捞起洗衣工的家国情怀,在港九大队的传奇中触摸英雄的温度,于澳门教育火种的传承里感受坚守的力量。它以历史为经、人性为纬,用真实的史料编织出跨越山海的爱国长卷,既承载着铭记历史、致敬先烈的庄严使命,又以创新的叙事与传播方式,让80年前的赤子深情与当下的民族精神产生震撼人心的共鸣,为广电行业历史题材创作注入了沉甸甸的情感力量与思想锋芒。
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将于9月19日21:55,广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全国首播。
罗家后人黄俊康将罗家大屋改造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是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
选题挖掘:聚焦侨胞力量,彰显地域特色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长河中,如何找到独特的叙事角度,挖掘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素材,是《烽火赤子心》在创作初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作品,广东台凭借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优势,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
广东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华侨历史资源。在前期调研中,创作团队发现了大量关于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海外华侨华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在14年烽火岁月中支援、参与祖国抗战的故事线索。这些线索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沉淀在各级华侨博物馆的展陈文物、海外报纸史料之中,具体到一封封信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音乐歌曲,甚至是珍贵的影像片段。
李月美女儿杨玲薏收藏的母亲照片等信息。
其中,广东华侨寄回家乡的“银信”成了挖掘史料的重要窗口。在这些“银信”中,大量关于捐资救国、舍家弃子、回国抗战的珍贵内容被发现。这些文字记录着普通华侨的爱国情怀,是他们支援祖国抗战的直接见证。例如,团队在“银信”中找到一个北美华侨洗衣工参与抗战的故事。这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却代表了北美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甚至回国服务参战的最为普遍的群体,让人们看到了海外华侨群体在抗战中的集体力量。
除了“银信”,团队在香港找寻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传奇故事,在澳门找到了澳门人民保存教育火种、全力支援抗战的全新线索。这些发现让创作团队深刻认识到,港澳同胞、华人华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因此,最终将“港澳同胞、华侨华人”确定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关键词。这一选题不仅彰显了广东的地域特色,更在抗战历史叙事中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在全国抗战大局下,湾区人民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飞行员克尔被营救返回深圳后与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合影。
这种选题的挖掘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它打破以往抗战题材纪录片多聚焦于正面战场或国内主要抗日力量的传统模式,将目光投向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中华儿女,填补抗战历史叙事中关于这一群体的部分空白,让抗战历史的画卷更加完整和丰富。同时,这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相契合,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彰显湾区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为当下大湾区的建设注入历史的精神动力。
叙事创新:以“寻找”为线,连接个体与群体
在抗战题材纪录片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在叙事视角上实现突破,避免同质化,是《烽火赤子心》必须面对的挑战。该片以“赤子心”为核心主题,在叙事上大胆创新,通过“寻找”的线索,巧妙地连接起个体命运与群体精神,让历史在现实的映照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由于80年的时光流逝,大部分历史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传统的当事人口述历史的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拍摄现状。基于这一现实,创作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可见的“港澳同胞、华侨华人”抗战历史研究成果多来自一批卓越的研究者,他们或为后人、或为学者、或为收藏者,并且他们寻找历史资料、重构历史真相的工作始终在持续。于是,团队确立了“研究者寻找历史真相、后人追寻前辈命运”的叙事结构,以“寻找人”的第三方视角展开叙事。
这种“寻找”的叙事模式,打破了“宏大叙事文本+资料镜头堆砌”的传统叙事路径,让历史在寻找的过程中“活化”。寻访人重回历史现场,与历史遗迹、史料文物进行对话,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巧妙衔接。例如,在拍摄过程中,团队追寻南洋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不仅找到了当年被卖儿子的家人后代,还找到了郑潮炯在海外的其他孩子,重新挖掘出父子之间撕裂弥合的故事。当在中国、新加坡两地的后代们读出“有国才有家”的家训时,不仅导演组深受震撼,观众也深刻感受到那一代华侨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人生抉择的心灵密码和人性光辉。
陈小玲(伍丹谷外孙女)为外公上香后,在祖屋楼顶眺望远方。
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烽火赤子心》侧重个体命运的刻画,全部选取了历史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或许没有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故事却能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群体的精神。创作团队将他们遗留的历史碎片,如一封家书、一件旧物、一段模糊的回忆等拼接起来,展现出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群体精神。
这种以个体命运折射群体精神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代入感。相较于宏大叙事,个体故事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观众在了解一个具体人物的命运起伏时,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整个群体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选择与坚守。例如,那个北美华侨洗衣工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体经历,却让观众看到无数海外华侨在抗战中默默奉献、积极参与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同时,“寻找”的叙事视角也为历史与现实搭建了一座桥梁。研究者和后人的寻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缅怀,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故事,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存在。观众跟随寻访人的脚步,一起探寻历史的真相,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铭记历史,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制作平衡:坚守史料真实,优化艺术表达
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史料的真实性是其生命线,而艺术表达则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烽火赤子心》制作团队面临的关键问题。创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将史料考证放在首位,坚持艺术表达方式必须服从历史真实的原则,通过对艺术表达的合理取舍和优化,实现了史料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的有机统一。
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团队表现出了高度的谨慎。由于涉及历史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他们首先放弃了情景再现手法,其次也放弃了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技术,仅使用数字技术对图片、视频进行高清、超高清修复。这种做法看似是对艺术表达的限制,实则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情景再现等技术手段虽然能够让历史场景更加生动形象,但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加入主观想象和艺术夸张,从而影响历史的真实性。而对原有史料进行高清修复,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让观众看到更加清晰、真实的历史影像和图片,增强纪录片的可信度。
团队坚信,这些华人华侨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震撼,真实已经足够有力量,因此在艺术表达上采取了“做减法”的策略,更注重叙事结构、音乐创作、视觉设计等最基本的创作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将一个个分散的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叙事线索,让观众能够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了解历史脉络;在音乐创作上追求克制与恰当,避免过度煽情,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烘托气氛,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视觉设计则注重与历史氛围的融合,通过对画面色调、构图等的巧妙处理,营造出符合那个年代的历史感。
在史料考证方面,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与国内外博物馆、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机构给予了团队无私的支持,不仅拿出了最好的抗战文物,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帮助团队找到了散落在海内外的故事线索。在学者的帮助下,团队对搜集到的每一份史料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读,确保所呈现的历史细节准确无误。
例如,在挖掘南洋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时,团队没有满足于华侨博物馆中已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在学者的帮助下,努力寻找当年被卖儿子的线索以及郑潮炯在海外的其他孩子,通过对这些后人的采访和对相关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还原了更加完整、真实的故事全貌。这种对史料的严谨态度,保证了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郑社心(郑潮炯二儿子)带摄制组寻找父亲在新加坡小铺的旧址。
同时,团队也认识到,纯粹的史料堆砌会让纪录片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观众。因此,在坚守史料真实的基础上,他们通过优化叙事结构、运用恰当的音乐和视觉设计等方式,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后期制作中,负责后期的导演李丽平对华侨华人的抗战故事进行剧情化、影视化的结构搭建,让故事的叙述更加引人入胜。这种结构搭建并非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而是对故事叙述节奏和方式的优化,使观众能够更轻松、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
总的来说,《烽火赤子心》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史料考证的严格把关和对艺术表达的合理优化,实现了两者的良好平衡。它既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抗战历史片段,又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能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传播与团队:多元传播赋能,专业团队护航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需要出色的创作,还需要有效的传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烽火赤子心》在传播策略上采取了大小屏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并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同时,专业的创作团队也为纪录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传播方面,团队不仅利用传统的电视屏幕和网络平台进行播放,还积极布局线下传播渠道。例如,他们计划在澳门举办线下展映会,在广州推出沉浸式展览等城市线下场景的市民、用户互动模式。他们将纪录片涉及的文物、声音、影像、拍摄中创作的版画、油画、音乐等艺术品整合起来,推出华人华侨抗战沉浸式互动展览,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展,在大小屏之外为观众讲述这段感人的历史。这种场景化的互动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历史。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参与展览,与历史进行近距离地接触和互动,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针对广东本地观众和全国观众,团队在传播策略上也有所差异。对于广东本地观众,由于地域文化的亲近性,他们更注重挖掘与本地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元素,通过线下展览、本地活动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而对于全国观众,他们则更强调故事的普遍性和感染力,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和电视渠道,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华侨华人抗战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特殊的历史,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高德敏(黄欢笑儿子)重游大三巴,在大三巴下翻看母亲的老照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的创作团队是《烽火赤子心》能够成功的重要保障。总导演、总撰稿、总制片王世军长期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和纪录片创作、制片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他凭借二十多年新闻一线的工作经验,具备扎实的选题能力、调研能力、访谈能力、撰稿能力和意识形态把控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历史资料中快速确定纪录片的核心主题和叙事方向。执行总导演李依理、莫政熹也各有所长。李依理长期拍摄丝绸之路中外文明互鉴、人文交流的纪录片题材,拥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熟悉海外华侨华人社区文化;莫政熹是文莱华侨后裔,长期致力于广东华侨文化的历史资料发掘和抢救性拍摄工作,与华侨文化研究者保持着长期密切的联络。他们凭借丰富的海外拍摄经验和华侨社团人脉,迅速锁定了大量新鲜、未被大众媒体报道过的故事线索,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期导演李丽平擅长“讲故事”,负责在后期制作中对华侨华人的抗战故事进行剧情化、影视化的结构搭建,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叙事性。这样的人员配备,使得《烽火赤子心》的制作周期管理非常高效,在3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5集所有海内外主体故事的拍摄,目前已全面进入后期制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团队过往的代表性作品也为《烽火赤子心》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王世军的代表作既有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社会现实类题材《生命的对话》,也有人文历史类题材《岭南医道——葛洪》。在《葛洪》的创作中,他深入学习调研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出的历史类题材纪录片工作方法,如对史料的搜集、考据,以及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构建纪录片文本结构和视觉系统等,都延续到了《烽火赤子心》的创作中。核心创作团队在历史类题材、社会现实人物类题材、岭南文化海外传播题材上的实战经验,让他们达成了共识:历史的真实、人物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是本次创作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对真实性的坚守,以及专业团队的高效协作,为《烽火赤子心》的高质量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优秀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在选题挖掘、叙事创新、制作平衡以及传播与团队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港澳同胞、华侨华人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让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在坚守史料真实的基础上优化艺术表达,借助多元的传播策略扩大了影响力,而专业的创作团队则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为广电行业同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独特视角,注重叙事方式的创新,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同时也要重视传播策略的运用和专业团队的建设。相信《烽火赤子心》会成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在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广东卫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