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城南旧事》拍摄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3:36 2

摘要:《城南旧事》(198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执导,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作。其拍摄背后围绕“还原老北京记忆”展开,充满细腻的创作细节。

《城南旧事》(198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执导,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作。其拍摄背后围绕“还原老北京记忆”展开,充满细腻的创作细节。

导演吴贻弓坚持“以儿童视角串联故事”,剧本仅选取小说中“疯女人秀贞”“偷儿”“宋妈”三个核心片段,舍弃次要情节,保留原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基调。

为还原林海音的童年记忆,剧组专门邀请林海音本人担任文学顾问。林海音多次往返大陆,提供老北京的生活细节,比如“驴打滚儿”的吃法、胡同里的叫卖声,甚至亲自确认场景道具是否符合1920年代的北京风貌。

“小英子”的万里挑一与演员的“沉浸式代入”,剧组从全国筛选近千名儿童,最终选定仅9岁的沈洁。吴贻弓看中她“眼神里的好奇与纯净”,试镜时让她模仿“对陌生人提问”“观察蚂蚁搬家”等场景,确认其能自然呈现儿童的天真与敏感。沈洁拍摄时不懂复杂剧情,吴贻弓便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比如拍“秀贞送英子小褂”的戏,只告诉她“这是姐姐给你的礼物,要记得谢谢她”,让表演更真实。

饰演“疯女人秀贞”的张闽,为贴近角色,提前到北京胡同观察精神状态特殊的人物,学习她们说话的语气和肢体动作;饰演“宋妈”的郑振瑶则特意学做北方家务,练习用方言说话,甚至提前体验“奶妈带孩子”的生活,让角色充满烟火气。

因1980年代的北京已难寻1920年代的胡同风貌,剧组在上海松江搭建了占地近万平方米的“老北京胡同实景”,包括英子家的四合院、胡同里的杂货店、水井、磨盘等,连砖墙的斑驳痕迹、门窗的雕花样式,都参考老照片复刻。部分外景取自北京,如“英子与偷儿相遇的荒草地”取景于北京陶然亭附近的空地,拍摄前特意种上杂草、搭建破旧窝棚;“宋妈带英子买驴打滚儿”的戏,则在当时仍保留老风貌的北京南锣鼓巷补拍,捕捉真实的胡同生活气息。

摄影采用“柔和的暖色调”,大量使用“长镜头”和“空镜头”,比如开篇英子坐在驴车上,镜头缓缓扫过胡同里的灰墙、老树、炊烟,还原“老北京的慢时光”;拍“秀贞与女儿相认”的戏时,用雨天的朦胧光影烘托悲伤氛围,避免直白的煽情。背景音加入老北京的鸽哨声、胡同叫卖声、风车转动声,甚至英子穿的布鞋踩在石板路上的“哒哒”声,让观众通过听觉代入童年记忆。

1983年影片公映后,不仅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多项大奖,还成为首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让世界看到中国“散文式电影”的魅力。

林海音看完影片后感动落泪,称“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城南”。多年后,影片仍被视为“儿童视角电影的典范”,其“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和对“乡愁”的细腻表达,影响了后续大量国产文艺片。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