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的他便踏上革命道路,1943年加入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得以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得到了赵树理、马可等大师的悉心指导。
1963年春,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把《朝阳沟》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杨兰春将编写电影文学剧本,对剧本做出了重大的修改。
杨兰春说修改幅度达70—80%,这当然有夸大之辞,不过50%是有的。
杨兰春不仅才华横溢,他的生活经历也丰富深厚。
1920年,他在太行山深处的武安县(当时隶属于河南,如今归属河北)诞生,贫寒的出身促使他早年投身艺术学习。
18岁的他便踏上革命道路,1943年加入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得以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得到了赵树理、马可等大师的悉心指导。
1953年,杨兰春参与创作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实验剧场首度登台,反响热烈,一举成名。
把舞台剧版改编为电影版,这可难不倒杨兰春。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上山”和“下山”两场戏,删除了流氓学生、银环参加扫盲工作等情节。
其实“上山”、“下山”这两场戏对剧情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都是写景抒情的段落,着重发挥豫剧重唱的特点,使剧本结构更加戏曲化。
另外“亲家母对唱”由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增加了二大娘。
对此,杨兰春有详细的回忆,那时他正在修改电影文学剧本,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大申找到杨兰春,请求给扮演二大娘的马琳加几句唱。杨春兰尝试给二大娘加唱词,不料增加后效果更好,结果增加到了 15句,表演更活了,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满台生辉,“亲家母对唱”已经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至今有的人还把这段戏当作手机铃声。
“上山”、“下山”和“亲家母对唱”构成了完整的戏剧结构,欢合——悲离——欢合,特别是“下山”这种具有悲剧性意味的唱腔和哭腔,更增加了《朝阳沟》作品情感的深度和厚度,使情感的抒发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新增加的唱段也不少,如“这块儿地种的是什么庄稼”、“学锄地(前腿弓,后腿瞪)”、“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等。
从《朝阳沟》全剧看,女主角的唱段比较多,而作为男主角的栓保唱段有点少,特别是缺乏核心唱段。栓保的核心唱段“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在1958年版本中原是一段话白,电影把它改为唱段,这样男女主角的唱腔安排取得了大体的平衡。
1963年8月3日,河南豫剧院三团赴长春拍摄戏曲电影《朝阳沟》。
1964年1月,《朝阳沟》在全国上映,观众反响强烈。电影版《朝阳沟》银环由魏云扮演,栓保由王善朴扮演,栓保娘由高洁扮演,银环妈由杨华瑞扮演,二大娘由马琳扮演。
其中的经典唱段如《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和《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迅速风靡,特别是“栓保教银环锄地”和“亲家母对唱”等场景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热议的话题。
1964年9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朝阳沟〉唱腔集》为电影版的所有唱段(不含念白)。
1965年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沟》的电影文学剧本(不含曲谱)。
这两者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电影版《朝阳沟》的剧本和曲谱。
杨兰春在推出电影版《朝阳沟》的同时,吸收电影版的精华,推出了舞台版《朝阳沟》,一般称之为1964年版《朝阳沟》。
电影《朝阳沟》106分钟,而舞台版一般两个小时以上,因此相比于电影版的,舞台版增加了不少唱段。如《我代表娘家来欢迎》和《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山(唱词和通行版本略有不同)”在1964年版《朝阳沟》中的位置,是在第三场,银环参加劳动的情景,在学锄地“前腿弓、后腿瞪”之前,表现银环初次参加劳动的喜悦心情。
虽然最初《朝阳沟》计划拍摄成彩色电影,但受限于当时国家彩色胶片的短缺,最终只能以黑白片形式呈现,这也是戏迷永远的遗憾。
随着王善朴的离世(2025年),现在有人开始鼓吹,1977版才是最流行的,最好听的,最受欢迎的……笔者认为这么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朝阳沟》最成功的一版,大家最爱看最爱听的,其实是这个1963年的电影版!
即使在今天,它在豆瓣上依然保持着高达8.3分的高评价,足见其作为经典艺术作品的永恒价值。
随着《朝阳沟》电影在全国热映,进京演出也被提上了日程,常香玉顶替高洁出演栓宝娘……具体的故事,下次咱们再讲。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