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看片,第一口感受,就是“天津味”,对,没跑。曹保平拍九河下梢,还挺懂门道。性格也挂得住,对白够刚。但你说故事后半段?直接飘了,没个实锤。前面扎得紧,后面跑偏,就是半部好片的死穴。
曹保平又冒了一炮。
昨天票房一凉得发光。说句实话,业内人大都能猜到这结局,谁能真为《脱缰者也》捏把汗?没人,真的没人。
我看片,第一口感受,就是“天津味”,对,没跑。曹保平拍九河下梢,还挺懂门道。性格也挂得住,对白够刚。但你说故事后半段?直接飘了,没个实锤。前面扎得紧,后面跑偏,就是半部好片的死穴。
你想问,“BK的”啥意思?别笑话,真不懂得还不一定是外地人。电影台词堂而皇之地来了这么两字母,字幕组还挺讲究,头一回给拽成别的词,第二回干脆写BK了。就这,圈里人懂的都笑了,这是九河下梢最大恶毒骂人词。比你想的狠多了,算是地表一霸的标配。
老BK的?小BK的?人群还特地分级。不光天津,全国一堆北方城市的底层混社会都能对上号。影片讲的无非就是“小BK的”成长史。郭麒麟这角色,横着走,嘴不饶人,家长也怼,女的也撩,混子就这德行。少管所都呆过,人设基本大专毕业了。讽刺底层少年,没钱没资源,想出头就得学坏,不信你到处去看看。
倒腾衣服、借高利贷、赔光本,剧情老三段。这爽不爽?只能说编剧是真不嫌老套路。盲流子?对,你们上一代都懂。没混上道的,有点野心的,干点违法,最后出事。
女人怎么了?电影还不算够“意淫”?!空姐身边混子扎堆。九十年代的空姐地位高,那会大家都认。可小BK的凭什么追得上?会哄、会砸场子呗。其实大概率现实就是“痴心妄想”,结果电影里还专门给“混子”配漂亮女人,不带点不合逻辑的滤镜都对不起天津方言。
你要问最有喜感那是谁?猪肉肉。猪肉肉见了愣子,腿肚子就哆嗦。典型纸老虎,“BK的”爱咋咋地,但碰着真狠人就秒怂。圈里传话,“放狠话的多,真出事能抗的没几个。”我见过,真愣子——暴力没底线,犯罪不带犹豫。张本煜这次完全演出来了,圈内人都说,这货不像演的,像真发疯的。
林雪那角色,杨保全,“老BK的”。按理说,帮派头目,黑社会龙头。可电影没给仁义没给情义,纯粹一坏逼。都说“有仗义才不算BK的,没仗义就等着跳楼”。林雪遇到事儿,能耍滑头、能卖兄弟,现实比电视剧狠多了。黑社会不是江湖,是混吃等死的主。
那二姐、大姐这些,是真正的小市民。你说二姐有棱角,但她不坏,有稳定工作,有底线。天津大姐多少都这劲儿,嘴硬心热,碰“BK的”也不慌。有圈里评价,“这角色还原了80%的本地家庭妇女”。大姐二姐夫更是市井气十足,天天琐事缠身,不搭理外头的疯子。冲突就在这两个阵营对上了。
一场绑架,下场谁都猜不到。前头还现实,两家拧着来,后面直接往悬浮片走。愣子拿枪一路开挂,到底是在讲街头暴力还是拍枪战?故事感没了,节奏糊了。曹保平偷懒了?还是觉得观众只认血腥和冲突?有人说,是为了过审;有人猜,就是想混个大场面。这种“玩票”方式,圈内真是见怪不怪。
你说九河下梢气质还在吗?新千年之后没了。现在的天津人能扯九河下梢的,也全是老头老太太新移民有谁认?那味早歇菜了,就是老段子而已。你问年轻人,敢不敢自称“下梢人”?怕被人笑死,那都是社会底层标签,越快摘掉越安生。台媒有爆料,说有观众被片子里面的“BK的”语境戳中了,觉得很有压迫感。“天津底层社会真的是这样吗?”问号拉满,“有点假,有点真。”
还有一说,圈外人看热闹——“曹保平拍得真实!”圈内一哼,“你没经历过,不懂。”老混社会的都觉得,半真半假,用力过猛了,比现实狠,但远没那么悲情。
天涯论坛就有人喷,“郭麒麟演得还是太干净,眼神里没事儿,做不到真流氓。”网友跟帖,“拿小品包袱演底层黑社会,不够狠。”你们赞同?
电影看完,确实,不错,但不是顶好。前面扎实,后面发散。曹保平能把九河下梢的性格撸出来,但情节收不住,是犯了老毛病。你要说票房凉了为一半管题材,一半管过审,一半真心不够刺激,观众买票还得买人生体验,你不给他们“爽点”,他们只好溜了。
我反问一句,绑架故事还能拍好吗?一糟糠口舆论压着,一官方尺度卡着,最后只能搞愣子乱杀一通。你觉得这就是现实?还是说,导演用力过猛,观众吃不下去?
是不是该换个新题材?是不是全是底层社会、混子、流氓,观众才买账?你不觉得看多了也腻吗?还是说,真有票房的导演,不敢拍别的,就玩老路子?
留言区你们说说。看过《脱缰者也》的,觉得曹保平这次“天津味”重不重?是不是又一次轰成半成品?BK的、愣子、混子的世界你看懂了吗?觉得真还是假?
我坐等你们的观点。圈外人看热闹,圈内人等答案。
你们敢不敢喷一喷?
拼命留言,
别怂。
来源:辰辰音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