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子其实没喊口号,就是一家老照相馆里翻出底片,一张一张洗出来:城墙上的弹孔,江边堆着的书包,小孩没系好的鞋带。镜头停得久,观众自己就红了眼眶。散场后很多人没走,坐在台阶上搜“南京”两个字,手机屏亮成一片。
《南京照相馆》票房26亿,7000万人走进影院,不是特效炸裂,也不是流量堆满,只是因为它把85年前的老照片放大给所有人看。
日本人急了,说“这是反日宣传片”,要求删改。外务省连发外交照会,网上刷差评的IP一抓一大把都在东京。好笑的是,他们越跳,排片越稳,观众越想看。
片子其实没喊口号,就是一家老照相馆里翻出底片,一张一张洗出来:城墙上的弹孔,江边堆着的书包,小孩没系好的鞋带。镜头停得久,观众自己就红了眼眶。散场后很多人没走,坐在台阶上搜“南京”两个字,手机屏亮成一片。
日本那边把大屠杀叫“谎言”,可历史不是微博热搜,说没就没了。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差评里那句“我们也是受害者”。战争结束八十年,有人还在替加害者擦泪,这才是电影放完以后最冷的一场戏。
电影没法替历史签字,它只是把底片递过来:你认,还是不认。26亿票房说明中国人认,7000万次呼吸在同一间影厅里变沉。对面不认,于是票房成了新的战场。
看完电影出来,夜风挺热,街边小摊在卖老冰棍。有人把冰棍纸折成小船,顺手扔进垃圾桶,说“别漂回去了”。那一刻突然懂了,历史不是用来吵架的,是用来接住的。
来源:林中捡落叶的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