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先生》贵在丰润的文人气质,叙事不紧不慢,审美与旨趣上都有岭南独特的气韵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7:55 2

摘要:甘小二导演的《坪石先生》贵在丰润的文人气质,叙事不紧不慢,审美与旨趣上都有岭南独特的气韵。坪石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校舍简陋,日寇迫近的压迫感一直在和陋室作对比,但居于此的教师们不仅处境不乱,更有一种志行高洁的气度,实为中国当下不可多得的“文人电影”。

甘小二导演的《坪石先生》贵在丰润的文人气质,叙事不紧不慢,审美与旨趣上都有岭南独特的气韵。坪石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校舍简陋,日寇迫近的压迫感一直在和陋室作对比,但居于此的教师们不仅处境不乱,更有一种志行高洁的气度,实为中国当下不可多得的“文人电影”。

影片以学贯中西、文理兼通,时为数天系主任的黄际遇为核心,穿插大量的中山大学师生,群像塑造层次感清晰,有虚有实,运镜与调度是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逶迤而行的武水勾勒出流动的人群和境外的风云突变,摆渡口的形迹隐喻着随时就要迁徙的群体命运。

国立中山大学的迁徙史有多个阶段,起初去了云南澄江,1940年8月,从澄江回迁到广东坪石。导演截取了坪石时期的一段,从1944年11月11日国立中山大学20周年校庆日起始,直到1945年1月17日坪石沦陷。岭南边陲小镇给《坪石先生》带来了飘荡又有归宿的地域诗情。看得出,导演对文献的读研之深,黄际遇从日本归国后,去过很多名校授课,包括甘小二导演的家乡河南,如今在华南师范大学教电影的导演,其中是否有追随大师脉络的气息相同。《坪石先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主流叙事的大背景下,独辟蹊径地道出国难当头,知识救国的重要性。影片处处有战争的烙印,但没有直接的画面,角度选择之不随俗,尤其令人刮目相看。

颠沛流离之中的文人气节,一定是用宏大的历史背景书写心灵的迁徙,书写文脉的延续。《坪石先生》的庄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韵。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书法、棋艺都是一绝,影片中有他篆书写黑板的场面,也有教骈文的景象,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穿的长衫,胸前有两个大口袋,其中一个别着一支笔,导演完全复原了这些细节。文人电影的含蓄在于:将外部的矛盾冲突化作内部的静水深流,黄际遇的痛苦是自己的爱徒投融从军,舍身取义和保存文脉之间的是家国情怀,也是通透的人生观,有青年,才有未来。

特别喜欢影片中李约瑟的来访,使用极其灵巧的方式说史,杜定友、卫梓松、詹安泰、冼玉清、张云、邹仪新等中山大学一代名师纷纷亮相,就像中国画中那笔枯老的线条,在飘逸中到达意境的边沿。对于影像来说,这些人物是核心人物之外的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则是那些群演的师生们。《坪石先生》的演员调度上力求生活化,王宏伟、张献民、茂涛、仁科等等都接近了本色。
国立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有一文一武之称,《坪石先生》中也有讽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一面。的确,电影不需要过多展开,中山大学频繁更换校长也是历史重要的头绪。
“坪石先生”,是大时代里中国文人的集体塑像,《坪石先生》在今天有它令人动容的一面,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保持中国传统的根脉。《坪石先生》不仅文气斐然,它还是渺小肉身的心灵史。

作者:孙孟晋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坪石先生

来源:淘票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