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被人民日报“点名”,言辞锐利,句句说到观众的心坎上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04:59 2

摘要:人民日报用“言辞犀利,句句说到观众心坎上”来形容这部影片。这部被官方媒体力挺的电影,究竟触动了国人哪些共同的情感神经。

今年的暑期档,趁着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风,许多导演都盯上了抗日这个题材。

前不久令大家期待已久的《731》,不知为何没有如约上映,随后又宣布定档在了9月18日。

剩下一部《南京照相馆》,上映至今已突破23个亿,凭借王传君、高叶等实力派演员的演绎,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就在最近,一部名为《东极岛》的电影却以它独特的姿态闯入观众视野。

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有的只是一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和一个民族最本真的善良。

人民日报用“言辞犀利,句句说到观众心坎上”来形容这部影片。这部被官方媒体力挺的电影,究竟触动了国人哪些共同的情感神经。

2025年国产电影百花齐放,《哪吒2》票房一路飙升,登上全球电影排行榜,暑期档《你行!你上!》《戏台》《长安的荔枝》《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各具特色,满足不同观众口味。

但在这一众商业大片中,《东极岛》与《南京照相馆》却以它们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夏天最值得深思的两部作品。

人民日报对《东极岛》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他们之所以出海捞起一条条人命,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本能。

明知前路有风险,他们依然甘愿为素昧平生的英俘铤而走险,用行动践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海上有难必救。

这段话不仅概括了电影的核心精神,更揭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变的道德准则,救人于危难,不分国界。

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发生在浙江舟山东极岛的真实历史事件,当时满载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船“里斯本丸”号在中国海域遭遇攻击沉没,上千名战俘被封锁在船舱内,生命垂危。

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东极岛上的中国渔民挺身而出,冒着日军枪炮的危险,驾驶46艘木质小渔船,在惊涛骇浪中65次往返,最终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人民日报的点评之所以能句句说到观众心坎上,正是因为影片所展现的精神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东极岛》没有简单地煽动仇恨,而是通过渔民们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援,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本性和勇敢担当。

这种既坚守民族尊严又胸怀天下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国人最认同的价值取向。

人民日报的评论中并未过多提及演员的演技,而是将重点放在影片所传递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上,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传递出一个信号:

《东极岛》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部普通电影,成为记录民族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当年没能力讲的故事,今天必须讲好。”这是《东极岛》主创团队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83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为何在今天显得如此重要?答案或许就藏在人民日报那犀利的点评中。

“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与牺牲,岂是一句轻飘飘的纠结过去能概括的呢?”

1942年9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货船,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运往日本。

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标志,导致该船在途经浙江东极海域时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战船而遭鱼雷击中。

船体倾覆后,日军竟然将关押战俘的三个船舱门封闭,企图让所有战俘随船沉没,那些侥幸逃出船舱跳海求生的战俘,又遭遇日军机枪扫射。

就在这至暗时刻,198名中国渔民挺身而出,用他们简陋的小舢板,在日军枪口下救起了384条生命。

这段历史的残酷性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窒息,更令人痛心的是,时至今日,许多日本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不知情。

有人甚至轻描淡写地说:“我认为总纠结于过去发生的事,是浪费时间。”这种对历史的漠视和歪曲,正是《东极岛》必须被讲述的现实背景。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三名被救的英国战俘,法伦斯、伊文斯和詹姆斯顿,在中国军民的接力救援下,从东极岛辗转至宁波北仑上阳村,藏身于青龙庵,最终安全抵达重庆。

后来在报刊上首次披露了日军枪杀落水战俘和中国军民冒死营救的事实,这些报道“犹如利剑直刺要害,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谴责”,1946年参与虐待、屠杀战俘的日军相关人员在中国香港接受了审判。

83年后的今天,《东极岛》用电影语言再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勇敢的渔民,更是为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

影片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年轻一代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理解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电影并未将渔民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实展现了他们的恐惧、犹豫和最终超越个人安危的道德选择。

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影片光是剧本就打磨了将近六年时间,反复琢磨,精益求精,导演管虎、费振翔和制片人梁静带领全剧组,花费四个月时间在东极岛实地搭建场景,还原当年的渔村风貌。

演员们几乎每天在高温下暴晒,朱一龙、吴磊、倪妮等主演皮肤晒得黝黑,彻底改头换面,为角色付出了巨大努力。

影片中朱一龙饰演的阿赑,原型是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沈品生,针对部分观众认为电影把渔民拍得过于原始的争议。

沈品生的后人近日出面回应说:“东极岛有句老话叫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老一辈渔民出海时为了方便劳作,赤膊上阵是常事,衣服被海水泡烂、磨破更是家常便饭,粗麻布短褂就是他们的日常穿着。”

至于发型,他也特意询问过家中长辈,证实当年渔民出海常常一连几天甚至更久,根本没时间剪头发,电影里的还原其实很真实。

最令人震撼的是影片中的海上救援场景,人民日报特别提到,为了营造代入感更强烈的虹吸效果,剧组独创方法,借来十六条快艇,拆了发动机来营造场面,既保障安全,成片效果又好。

给“吴老大”送葬的戏份,更是耗时两天才完成,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制作团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剧组更是唤醒了舟山濒临失传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出品人梁静回忆,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已寥寥无几,剧组走访多位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手艺人,埋头苦干3个月,最终造出十几艘能真正下海的渔船。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影片在制作层面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硬实力,从海上实景拍摄的精准调度,到场景的细节复刻,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工业化制作的严谨与突破。

演员们的付出同样令人动容,朱一龙与吴磊为了练出渔民那般健硕的身躯,体脂率一度降到个位数,水中的戏份几位主演坚持不用替身,通过艰苦训练提升体能、水性和抗压能力。

这种专业态度,让人民日报虽未直接点评演技,却通过肯定演员的付出,间接认可了他们的表演。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部电影能够“句句说到观众心坎上”,绝非易事。

《东极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制作精良、历史厚重外,更重要的是它触动了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来源:小义大道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