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人民网发表重磅文章,高度评价了正在热映的电影《东极岛》,称其为“一部展现中国脊梁的史诗”。
8月12日,人民网发表重磅文章,高度评价了正在热映的电影《东极岛》,称其为“一部展现中国脊梁的史诗”。
这种评价极其准确和权威,代表正义的声音,抒发了观众的心愿,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荣耀。
人民网评价《东极岛》长文
人民网的文章朴实而深刻地写道:
一群从未离开过小岛,甚至连字都认不全的普通渔民,竟然自发地、不顾死活地从敌人的炮火下救出数以百计的第三国战俘。
在这个基础上,人民网对中国渔民的行为给予了精确地定位:
这不是虚构的英雄神话,而是我国舟山渔民在抗日战争中真实书写的人性史诗。
显然,这也是对《东极岛》的准确定位,肯定了电影歌颂中国渔民的鲜明主题,赞誉它能成为“一部史诗”的分量与价值。
人民网点评《东极岛》
人民网也对中国渔民的“善良与血性”,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该片为当代观众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岛上渔民“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将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道义准则具象化。面对日军的海面封锁,那些驾着小船穿越火线的身影,诠释的不仅是抗战精神,更是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东极岛》中的村民
《东极岛》上映以来,一些人把中国渔民的善良与他们在日军面前的血性对立起来,认为《东极岛》渲染渔民对鬼子的反抗过多,把中国渔民的主动救人,弄成了日军迫使下的被动行为。
因此非议《东极岛》的主题与剧情设置。
人民网点评《东极岛》
人民网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实事求是地阐述了善良与血性的关系,深度评价了《东极岛》对海上救人的准确把握:
如果说“遇难者必救”是岛上的祖训,而“冒着未知危险营救陌生人”则把岛上渔民们对这条“祖训”的恪守推向了极致。
吴磊在《东极岛》中饰演阿荡
人民网的文章还对《东极岛》的人物塑造,以及演员的精彩演技,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阿赑与阿荡的兄弟情、阿花带领渔民出海救援等情节,有时就是寥寥数语,甚至一个眼神,就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有力地展现出来。
由此看开去,便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在对整个东极岛进行了一种浪漫化的处理,如阿赑和阿荡的潜水、驾船等段落;阿赑与阿花的感情羁绊等,这样的好处其一是能够与后面的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对比和反差,其二是为这个远离今天的传奇故事增添一种“必然性”。
朱一龙在《东极岛》中饰演阿赑
人民网的文章对主演朱一龙的演技更为褒奖,由衷地写道:
感谢朱一龙,让我在一堆消费情绪的电影中,记住了一次真正的民族记忆。
这种评价显然是对网上所传“阿赑等人的行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有力地回应。
人民网点评《东极岛》
人民网的文章敏锐注意到了《东极岛》的制作水平,详实而内行地评价道:
该片对我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制作规模上,影片实现超大体量实景搭建,在东极岛原址用船运输石料重建渔村,1:1还原“里斯本丸号”并按沉没阶段分成多段拍摄,分两地同步推进,体现了成熟的工业化统筹能力。
《东极岛》拍摄场景
在技术水准上,摄制组也突破了多项华语电影技术空白,如全程水下实拍,并用威亚配合演员表演;研发海洋系统模拟船在浪中运动,采用3D扫描、预视化技术保障视效真实,并通过物理特效实现造浪、虹吸等自然效果。
《东极岛》水上拍摄
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基础上,人民网对《东极岛》的制作水平不吝赞美:
这些技术难题的一一攻克,无疑为华语电影同类题材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业化流程,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力提升。
人民网点评东极岛
人民网文章的最后,高屋建瓴地肯定了《东极岛》的成功,深刻而精确地评述了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东极岛》作为一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电影作品,它不但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还又一次印证了中国军民为全球和平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
《东极岛》中的渔民
如任何艺术作品一样,《东极岛》难免有不足与瑕疵,但它的主题的鲜明的,倾向是正能量的,视听效果是震撼的,不愧为一部上乘之作。
正因为如此,《东极岛》才能赢得人民网如此的诠释与评价,才能被称为“一部展现中国脊梁的史诗。”
《东极岛》中的海上2营救
人民网够权威了吧,相信它能引导正能量的舆论,给《东极岛》应有的待遇。
也相信观众的成熟与理性,走进影院,享受《东极岛》带给您的视听盛宴.....
来源:大树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