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复旦大学的沈毅对电影《东极岛》的一番犀利点评,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沈毅直言,看完《东极岛》,最大的感受便是尴尬,这种尴尬在以往观影经历中实属罕见。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展现历史、传递情感,也能引发深刻的思考与讨论。
近日,复旦大学的沈毅对电影《东极岛》的一番犀利点评,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沈毅直言,看完《东极岛》,最大的感受便是尴尬,这种尴尬在以往观影经历中实属罕见。
沈毅认为,基于历史事实的电影,就如同是对食材(历史素材)进行加工(导演、编剧、演员的创作)后呈现的食物(成品)。
而《东极岛》的尴尬源头在于拧巴,本质上是时空的错位,制作团队似乎并未真正与历史进行对话。若按照片尾彩蛋的文字叙述,或是渔民口述的“海上有难,必救”来构建剧本,或许会更清爽利落,效果也会更好,就像新鲜食材简单蒸煮,原味往往更鲜美。
然而,影片第一个尴尬之处就在于,可能是为了承担外宣任务,导演团队担心老外无法理解中国人救人的逻辑,于是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创作逻辑。他们按照自己认为的老外对中国人行为的认知角度来构建剧本,使得电影呈现出“海上奇缘 + 人猿泰山 + 风中奇缘 + DEI WOKE”的奇特组合。
这就好比用十三香烹饪东海大对虾,却非要将其加工成所谓米其林三星伦敦总店的时尚菜品,还期望得到中国观众的一致认可,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尴尬不已。
第二个尴尬,则体现在对英军的刻画上。影片中的英军被描绘得“很英国”,他们非常讲礼貌,开口就是谢谢,还极度爱家庭,“home”一词频繁出现。
更有甚者,英军从船舱逃出后便挥舞米字旗发表演说,而主角却在一旁目光复杂,好在日军及时赶来大屠杀,才未出现英军演讲说服日军的荒诞画面。但最后,那艘无法抵御的炮舰因“国际观瞻”被一纸电报叫走,这一情节也让人颇为无语。
事实上,历史上渔民救了384名英军,日军登岛抓走381个,渔民藏起3个并使其辗转到重庆报信,如此具有张力的历史,本有很多加工空间,可影片却未充分挖掘,实在可惜。
至于第三个尴尬,便是影片中莫名出现的“英军 - 海盗 - 渔民”启蒙链,以及那些历史中并不存在的DEI WOKE桥段。且不说英国受众是否买账,影片中“东方主义”要素过多,就令人不适。
例如片尾兜裆布多次出现,片头男主两兄弟水下围观潜艇发射鱼雷的情节也十分怪异,弟弟追潜艇、哥哥游泳速度堪比潜艇,这仿佛是将中国渔民刻画成了首次见到西方殖民者的蛮荒部落成员,与历史背景严重不符。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为一部反法西斯主旋律题材电影,这样的细节创作实在不合适。同时,影片中一些关于英军的情节设置,如部分英军等待救援时死亡,部分英军自己割开帆布逃生后挥舞国旗,也引发了争议,这种情节安排似乎有美化英军之嫌。
对于沈毅的点评,有博主表示不满,认为作为国际战略专业的教授,不应整天对《东极岛》这样的影片品头论足,这并非其专业方向,还质疑沈毅的人品,称其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反映中国百姓善良勇敢的影片没有好话,是“眼瞎”。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该博主内容的评论区却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沈毅的点评。网友们纷纷指出影片存在虚无历史、将英殖民者形象美化等问题,还提及一些与影片相关的负面事件,如“背着手向志愿军烈士纪念碑鞠躬”等,表达对影片的不满。
从沈毅的点评以及网友的反应来看,《东极岛》这部电影虽然取材于二战时期中国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展现中国渔民的善良与大义,但在创作过程中,显然未能把握好尺度。
影片过度考虑外宣效果,却忽略了历史真实与观众情感,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尴尬频出。
这也给电影创作者们提了个醒,基于历史的电影创作,应尊重历史、尊重观众,避免陷入自我想象的创作误区,才能真正创作出既有艺术价值,又能得到观众认可的作品。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