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救不回《东极岛》,管虎的“精英美学”又崩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09:52 2

摘要:日军违背《日内瓦公约》,未悬挂运送战俘的标识;美军误认为是战船,潜艇“鲈鱼”号发射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看到船体倾斜将沉,日军将战俘封锁在船舱当中,意欲令所有战俘随船沉没。

刷完新片《东极岛》,颇有些迷糊,管虎这是要表达啥呢?

也便明了为何上映6天不过2.4亿,朱一龙倪妮吴磊强力撑场,也不过是收回成本的票房收益。

原故事取材自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述的一段历史故事。

1942年,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日本征用了“里斯本丸”号货船,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战俘营。

日军违背《日内瓦公约》,未悬挂运送战俘的标识;美军误认为是战船,潜艇“鲈鱼”号发射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看到船体倾斜将沉,日军将战俘封锁在船舱当中,意欲令所有战俘随船沉没。

生活在东极岛的中国渔民发现漂浮的落水者之后,​198名渔民自发集结,驾驶46艘木质小渔船,顶着日军的枪弹,65次往返救援,共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故事的核心是“救援战俘”,抗击日军仅是辅助线索。

为了将“抗击日军”和“人道救援”融合到一起,管虎做了情节段落的整合,有意促成两条线索交错至高潮。

然而,这样的努力不仅造成生硬融合与逻辑漏洞,更是让故事主题模糊;含混的表达之上,音画抒情也成为刻意堆砌的时长,由此,管虎的“精英美学”陷入崩盘的尴尬困局。

含混模糊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是,管虎究竟想借影片表达什么?

每个角色都有各自诉求,每个段落也意有所指,但是组合起来,又显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

本人在观影途中,便为该片梳理了五六个主题。

英勇抗日吗?这绝对是第一主题。影片大量展现日军的残忍暴行,对孩童、对妇女、对老人,冷血残暴、草菅人命,一如《南京照相馆》那样,引发同仇敌忾。

于是专门安排了阿赑(朱一龙饰)奋力反杀的段落,以完成观者情绪的宣泄及呼应。可是,这并不是全片的最高潮。

人道救援吗?前面说了,故事的核心是渔民对英军战俘的人道救援。片中重复着“海难必救”,冒着日军的枪弹及海难的威胁,渔民全力抗争,积极施救,换回了英军的生命及感激。

片尾的高潮段落,也是阿花(倪妮饰)带领着幸存的女人们出海救人,阿赑也因此献出生命,壮烈牺牲。可是这样的情绪放在抗击日军后面,几乎无法真正推动出高昂饱满的情绪。

国际友谊吗?片中一段是弟弟阿荡(吴磊饰)与最初救起的英军托马斯·纽曼之间的友情,这段情谊开启得牵强,结束得也很突然。仿佛是为了烘托主题强行加入的段落。

思乡挽歌吗?前几分钟还是日军对中国渔民的残忍杀戮,后面就是潮湿暗沉的船舱中,英军齐唱起有关家乡的民谣。对国内观众,这二者的重量不言自明,根本来不及切换,更谈不上立即与英军共情了。

女性力量吗?阿花突破“女人不能出海”的陈腐传统,带领一众幸存的女人出海救人,充分展现了女性力量。听上去没啥问题,但是放在前述主题中,终究略显出尴尬。

整部电影便是由这些主题交错混杂,跳跃转折,时常令观者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精英美学的尴尬

记得《八佰》中,便有一匹白马从战场中、从尸体旁疾驰而过,或是在画面一角停留。当时不明所以,导演的解释同样显得云里雾里。

到了《东极岛》,大概明白,这便是管虎的审美趣味。我称之为“精英美学”的存在。

管虎接受过传统电影美学的培训,时刻记得要展示出镜头画面的美感和仪式感,表现出一位专业精英的“范儿”,以及与普通观众隔离开。

这份美学气质,在张艺谋电影,在姜文最新的《你行!你上!》里都能看得到。阿荡多次呼喊、奔跑,都令人闪回《红高粱》的相似段落。

可是啊,这样的美学范式都是三十年前的玩法了。对于短视频当道的此刻,观众们早就不会对这种精英表达感冒了。真实、质朴、迅速,快速交代情节并推进故事才是重点。

可对标的《南京照相馆》,全程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音乐及镜头,多条线索积极推进,几处感人段落更像是自然而然的表达。

一处是照相馆中景片表现的大好河山,明显的煽情段落,但是前面的细致铺陈,加上切合场景的设定,自然流露,令人感动;

另一处是展示生活照片的蒙太奇镜头,伴随着生活节点的幸福照片,老金贴切地说些吉祥话,并对应地切换出遭受日军暴行的影像。几相对照,将日军残忍施暴、摧毁祥和的恶行充分展示,真实热烈,不禁感慨落泪。

但是《东极岛》中的煽情镜头,就像是管虎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我在抒情,你看看镜头的构图、色彩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你可以感动落泪了,这才符合经典影像学的理论。

更有多处仪式感的段落。陈先生(陈明昊饰)的疯癫暴走,最终焚烧身亡,仿佛一个殉道者,但他就是一位被无辜杀戮的同胞呀?

还有一位枯瘦的老者,有时站在岸边,有时站在桅杆,凝视着苍茫海面,若有所思,音乐哀婉。

以及阿赑和阿荡不时的凝视、微笑、静默,充盈着某种传统的美学范式,成为管虎不经意流露的精英特质的证据。

漂浮无依的角色

因为主题的含混与美学的疏离,片中所有角色失去了可依附的主线,于是皆显出漂浮游移的特质,以至于前后矛盾又莫名雷同。

阿赑习惯自由,后面却主动承担责任,甚至为了陌生英军主动牺牲,情感动力凭空生成?

阿荡冲动任性,与英军莫名构建情谊,甚至于舍生忘死。之后更是为了这份友情,冲上去与日本军官拼死一搏;

阿花更是从最初的冷艳浪荡,逐渐“改邪归正”,后面甚至演绎出心怀大义、勇担使命的正面英雄,割裂感太过明显,以至于不像是同一个角色。

保长李元兴、陈先生、吴老大,同样表现出这种割裂感,前后冲突明显,转变缺少铺垫,总感觉管虎在朝着最后的目标,用力捏合两条线索,结果用力过猛,白白浪费了恢弘场面与大笔投资。

管虎大概需要考虑放下精英意识,不要试着教育观众,不要总觉得自己掌握了美学理论,就可以以此引导和教育观者。现在观众早已可以在短视频中找到无数平替,贴近现实,平视观众,大概才是创作爆款作品的前提。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