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定档9月18日,为啥有人却希望它下架?永记历史不是拉仇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1:44 2

摘要:2025年8月3日,官方媒体宣布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主演的影片,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等反人类罪行。

一句“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近600万双期待的眼睛,一段被光影重新揭开的历史裂痕。

2025年8月3日,官方媒体宣布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主演的影片,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等反人类罪行。

消息一出,猫眼和淘票票平台上的 “想看”人数合计近600万,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然而,这部承载着历史真相的影片,却遭遇了超过180万次的网络投诉,部分投诉的IP地址甚至集中在东京。

历史的选择:为何定在9月18日?

影片定档9月18日绝非偶然。1931年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侵华战争的开始。而731部队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生化武器研发基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象征。

从“731”到“918”,数字背后是历史的沉重校准。影片原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全球预映”——731部队的代号的数字烙印。但这一计划最终被放弃,转向更具历史警示意义的9月18日。

导演赵林山为这部影片筹备了十年,带领团队收集了超过百万字的史料,走访了日本、哈尔滨等地。剧组特邀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作为历史顾问,并在青岛东方影都1:1复刻了731部队四方楼遗址。

反对的声音:为何有人希望它下架?

在影片定档前,《731》经历了撤档风波。7月31日,许多观众前往影院却发现影片未能如期放映,影院回应称“该片已撤档”。

反对影片上映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画面过于血腥暴力”成为最常被提及的理由。影片中展现了冻伤实验、活体解剖和鼠疫炸弹测试等场景,这些内容被部分人认为“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

为此,片方在新发布的海报上明确标注 “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成为国内少有的主动进行年龄提示的战争题材影片。

另一个反对理由是 “影响中日关系”。日本外务省提出了23条抗议,要求修改片名(如改为“旧日军防疫部队”)并删除母婴实验等镜头。部分日本媒体甚至将定档9月18日称为“敏感日”。

真相与人性:导演的创作立场

面对争议,导演赵林山明确表示,影片的立意并非煽动仇恨,而是 “关注人性”。影片通过展现人在极端环境中的挣扎与救赎,传达反战主题,呼吁尊重生命与和平。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影片预告片的结尾台词,被海外媒体称为“跨越国界的和平宣言”。

导演在阐述创作理念时强调:“铭记不为延续仇恨,而为守护和平根基。”他抵押房产、让儿子退学,赴日本取证11年,依据1940年细菌工厂平面图1:1还原场景,只为呈现历史真相。

历史与记忆:我们为何需要这样的电影?

在《731》定档之际,另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该片上映七天内引发舆论风波,豆瓣平台出现1.2万条一星差评,但同时有超过11万观众给予高达8.6分的评分。

这种极端分化的评价背后,是历史记忆与现实认知的激烈碰撞。环球网的社评一针见血:“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仇恨教育,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

哈尔滨731遗址陈列馆的数据显示,80%的00后参观者不知“马路大”(活体实验受害者代号)的含义。年轻一代的历史记忆正在模糊,而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能够填补这一认知空白。

永记历史不等于拉仇恨

在历史题材作品的讨论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铭记历史”等同于“铭记仇恨”。这种混淆往往成为反对历史真相传播的借口。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时,中方就曾明确表示:“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更好地开创未来。”

日本驻华机构在《南京照相馆》上映期间甚至发出了“温馨提示”,建议在华的日本人尽量避免使用日语。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反而暴露了心虚。

历史的真相不属于外交妥协范畴。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害怕真相的人才会抵制,比731更可怕的是遗忘。”

南京大屠杀的血迹未干,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开始竭力掩盖真相。他们切断通讯,限制人员进出,建立严密审查制度,销毁记录暴行的影像资料,甚至强行摆拍“军民亲善”照片。

当《731》最终在影院亮起灯光,观众们离场时,一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躺在实验台上的同胞无法选择不看,我们有何资格回避?”历史的记忆从不沉默,它在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斑驳物证里,在青岛摄影棚复刻的毒气室墙前,等待每一代人重新聆听、凝视与传承。

来源:煮菜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