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两天,《东极岛》本该口碑大爆,居然先被泼了一身脏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6:06 2

摘要:一些人不是在挑电影毛病,而是在恶心我们的记忆。电影不完美,但它站得住;黑评很多,却站不直。把电影放回电影,把历史放回历史,把常识放回人心。

导语:一些人不是在挑电影毛病,而是在恶心我们的记忆。电影不完美,但它站得住;黑评很多,却站不直。把电影放回电影,把历史放回历史,把常识放回人心。

我从影院出来,脑子里还回响着那句“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就凭这句话,这片子值得一张票。再把话说满一点:《东极岛》后半程极其精彩,情绪攀升狠;价值立场端正、克制、有骨气。

但上映刚两天,网络上就起了雾:“丑化渔民”“宣扬殖民”“靠西方启蒙”“谄媚西方”。这四个标签像掺了砂的粥,表面看着稠,嚼起来全是硌牙。我这篇文章不替谁洗,不替谁挡,只把镜头、史实和常识摆回原位。

“野、人混、女痞子”,这三个词被反复复制粘贴。可你把电影倒回去看:

第一,渔民有烟火气,先做人,再当英雄。会怕、会犹豫、会为一家老小打算,这不是丑化,是把人当人看。把普通人拍成“天生无敌”,那才是扁平化。

第二,影片的情绪弧线是恐惧→愤怒→反抗。当老人和孩子被入侵者屠杀,恐惧是本能,愤怒是必然,站起来是选择。选择才显见骨头。

第三,陈老师这一笔,写进了人性的反攻。他本是逃兵,起初只想活着。但他独自去清除村里的几名日军,失败,被活活烧死。临死前那句“不能跪……”不是“丑化”,而是把骨气钉在银幕上。

第四,后半段反击与营救,把“朴实”和“血性”缝在一起。渔民消灭了留在村里的敌人,还冒险出海营救英国战俘。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是被现实逼出来、在恐惧里咬牙走一步的人。

“站在英国人视角”“宣扬殖民主义”,这两顶帽子从哪来?

第一,历史定位要摆正。当时中国与英国同属反法西斯阵营,日本是共同敌人。渔民救盟友,是常识性的正义与人心里的血性,不是“投名状”。被救者的感激,叫人之常情,不叫“殖民叙事”。

第二,叙事主体在“我们”。电影里推动剧情的是当地人的判断与行动,是“我们要怎么办”的集体选择。英国人更多是“在场见证”——见证中国渔民用生命救人的勇气。把“见证”和“殖民”划等号,是省力的标签化,但把最关键的主体抹掉了。

第三,镜头语言没有把“主导权”交出去。关键转折都卡在本地人的抉择上,情感高潮也发生在“我们”齐心之时。这叫主体叙事,不叫外部凝视。

最刺眼的一句黑评是:“白人的高等文明启蒙了落后愚昧的中国土著。”这不是影评,这是对整整一代人的侮辱

第一,电影压根没有“文明/野蛮”的二元设定。它写的是普通人的伦理与抉择,不是给某种文明做广告。

第二,觉醒来自内生的判断,不是外力的授勋。有人一开始就想抗,只是压着;有人起初是怕,但当“跪久了就站不起来”的现实摆在眼前,大家达成共识——要站起来。这不是“被谁感化”,而是我们的事,我们自己办。

第三,经验层面也讲不通。真正的“启蒙”不会在枪口下发生,它发生在自我确认的瞬间。电影展示的正是这一瞬间。

《东极岛》的价值取向,三个词就够:善良、担当、血性

对入侵者:明确、无缝的否定。镜头不美化,不粉饰。

对盟友:善意、有分寸的尊重。救,是因为正义与人道,而不是取悦与献媚。

什么叫“谄媚”?把自我放低,把他者捧高,在价值选择上摇摆不定。电影没有这么做——它既没有矮化自己,也没有拔高别人。

再说女性角色。有人把“强硬与倔强”错读为“痞”。在我看来,影片给了她们主体性:不是谁的附庸,也不是摆设,她们在自己的坐标里做自己的决定。这不是“痞”,是锋利的生存姿态。

不把《东极岛》吹成神作。前半段铺垫偏长,个别转场略“收着走”,这些都可以讨论。电影是拿来谈的,不是供起来不许碰的。

但“叙事节奏可商量”“价值立没立住”是两回事。后半程的情绪攀升、反击与营救、个体与集体的互托,是扎实的。它让人看到“普通人的英雄时刻”如何被点亮,也让人想到:我在那种处境里,会不会也迈出那一步?这种代入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你在座位上那几次不自觉握紧拳头

上映首日,负面话术“快准狠”地扑来,本身就耐人寻味。我不愿阴谋论,也不给任何人扣“组织化”的帽子。但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上,能让我们回望历史、确认血性的电影被迅速贴歪标签,这件事值得警惕。

现实一点说,过去两年我们见过太多的舆论链条:“错读→跟风→放大”。有人不看作品看标签,有人不看情节抠词汇,有人不讲史实玩话术。等真正看过电影的人开口,话题已经被带跑。对创作生态而言,这不是小伤,是真实打击——不是怕争议,是怕被污名化

这不是把电影抬到神龛上,而是把历史与常识放回该放的位置。

第一,这是文化阵地。日本对某些历史的遮掩与歪曲从未停过,文化叙事上的较量也没停过。我们若不发声,真相就会被一次次“重写”。

第二,这是代际教育。孩子们需要看到“普通人也能做对的事”,不是神化,不是复仇爽文,而是责任与分寸

第三,这是现实镜像。当下的我们也会面对“怕与不怕”的选择题。电影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面镜子。

观影前:和孩子简单谈谈“同盟”“入侵”“营救”这些关键词,告诉TA“不是所有的对立都一样”。

观影中:当孩子害怕时,握一下手,告诉TA“害怕不丢人,重要的是下一步做什么”。

观影后:一起回顾三件事——谁先站了起来、谁跟着站起来、为什么最后大家都站起来了。把“英雄”从神坛拉回普通人的选择。

我尊重不同意见。艺术没有唯一答案。但在分歧之上,至少守三条讨论规则:

其一,基于电影本身;其二,基于历史事实;其三,基于常识判断。

别用“殖民/被殖民”的老模板扣帽子,别用“高等/低等”侮辱真实人的选择,别把“我们不是朋友”的现实反抗解释成“我们欠了谁的人情”。

我的笨办法:把电影回到电影里,把历史回到历史里,把价值感回到人身上。别再让“恶心的一幕”抢在我们表达之前。

带孩子去看一场。看完再吵再辩都不迟——至少,那是你自己的眼睛做出的判断。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愿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把脊梁再挺直一点;愿那些被火焰和风浪包围的人,借由电影,再被我们“看见”一次。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