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小刚夫妇、佟丽娅、宋佳这些大腕刚在红毯上为影片站台,转头猫眼就把预测票房砍到了7.9亿,要知道,这部砸了6亿的大制作,想回本至少得卖15亿。更尴尬的是,上映第二天,它排片和《南京照相馆》差不多,票房却连人家一半都不到。
北京首映礼的闪光灯还没熄灭,《东极岛》的票房数据就给了管虎一记耳光。
冯小刚夫妇、佟丽娅、宋佳这些大腕刚在红毯上为影片站台,转头猫眼就把预测票房砍到了7.9亿,要知道,这部砸了6亿的大制作,想回本至少得卖15亿。更尴尬的是,上映第二天,它排片和《南京照相馆》差不多,票房却连人家一半都不到。
影院经理老李摸着后脑勺直犯嘀咕:"一边是明星堆成山,一边是观众不买账,这电影到底咋了?"
首映礼的宴会厅里,梁静挽着管虎的胳膊挨桌敬酒。"这片子拍得不容易,全靠大家帮忙吆喝。" 她手里的酒杯晃得厉害,酒液溅在价值不菲的礼服上。那天到场的明星能组三个剧组,可这些星光,没能变成影院里的人头。
有观众晒出的购票截图里,《东极岛》的黄金场次空了大半,座位稀得像秃头上的头发。对比之下,《南京照相馆》的午夜场都坐满了人,有人自带小马扎坐在过道里。
"不是没宣传,是宣传错了地方。" 跑影院线的小张透露。《东极岛》把钱花在了明星红毯上,却没在社区群、短视频平台发力。而《南京照相馆》的观众自发在朋友圈写影评,有人甚至画了简易海报贴在小区布告栏,这些免费的宣传,比明星站台管用多了。
更讽刺的是片方花三千万搭建的 "东极岛实景"。首映礼上,这个1:1还原的渔村模型引来阵阵惊叹,可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却是摇晃的镜头和混乱的海战。有老渔民看完直摇头:"咱渔民救人哪是这么喊打喊杀的?"
片方吹嘘的 "亿元特效",成了观众吐槽的重灾区。
那场英军士兵跳海的戏,绿幕痕迹重得像贴了层保鲜膜。有眼尖的网友截了图:"水里的泡泡都没做对,真海水哪会这么飘?" 而《南京照相馆》里那个佛头滴血的镜头,据说只花了几十万,却让观众记了半个月。
故事更是乱成一锅粥。
前一秒还在讲渔民救俘虏,下一秒突然切到日军炮轰岛屿,中间连个过渡都没有。有观众数了数,短短两小时里,有七个角色刚出场就没了下文。"还不如我家娃搭的积木有逻辑。" 带孩子看片的王先生气得提前离场。
最可惜的是那些老戏骨。侯勇演的渔老大,本来有场哭诉战友牺牲的戏,结果被剪得只剩两句台词。"他在片场哭了一下午,最后就给三秒钟镜头。" 场记小妹在小红书吐槽,"钱全花在炸船烧房子上了,谁在乎演员演得好不好?"
对比《南京照相馆》里高叶咬虎口的细节,《东极岛》的大场面就像纸糊的老虎,看着吓人,实则空洞。
暑期档的影院里,藏着最真实的民心。
带孩子看片的家长几乎都绕开了《东极岛》。"听说有爆炸戏,怕吓着娃。" 张妈妈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人,她最终买了《浪浪山小妖怪》的票。这部成本不到亿的动画,票房比《东极岛》还高,因为它懂家长想带孩子看什么。
而选择《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大多是冲着 "真实" 二字。有对老夫妻看完说:"这片子没瞎煽情,可咱知道那背后有多痛。" 他们年轻时经历过动荡,懂什么是真正的苦难,这种共鸣是《东极岛》靠特效堆不出来的。
更扎心的是题材差距。《东极岛》讲的渔民营救英军,这事确实真有,但除了历史爱好者,没多少人关心。而《南京照相馆》拍的南京大屠杀,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记忆。有观众在票根上写:"不是不看冷门题材,是你拍得配不上那段历史。"
现在影院里的排片表,已经说明了一切。
《东极岛》的场次从每天30场砍到了12场,取而代之的是《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的加场。老李发现个规律:"凡是靠明星撑场面的,往往走不远;那些闷头讲故事的,反而能笑到最后。"
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东极岛》的海报上,明星名字比片名还大;而《南京照相馆》的海报,只印着 "勿忘" 两个字。前者想靠面子吃饭,后者却凭里子赢了尊重。
网上有人翻出管虎采访时说的话:"我拍的是艺术,不是给俗人看的。" 现在看来,这话更像句笑话。电影圈早就不是导演说了算的时代了,观众才是最终的评委,他们可能不懂镜头语言,但分得清谁在真心讲故事,谁在糊弄钱。
最后想问句:如果是你,会选明星云集的大制作,还是踏踏实实的好故事?来评论区说说,毕竟票房这东西,从来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