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无数人的《东极岛》,却被喷价值观不对?来一条我怼一条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21:00 3

摘要:尽管电影本身已经无懈可击,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电影工业的顶尖水平,但他们依然能绕过制作水准,只谈文本价值观——

果然,随着《东极岛》的正式上映,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即刻打响。

尽管电影本身已经无懈可击,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电影工业的顶尖水平,但他们依然能绕过制作水准,只谈文本价值观——

什么“宣扬殖民主义”、“美化英国人”、“丑化中国渔民”等等。

而早在《东极岛》上映前的集体唱衰就足以证明,他们早就准备好了针对这部电影,只是苦于没有方向,直到上映后,终于发现了火力集中点。

但,这些关于《东极岛》的“煽风点火”就对吗?

这些评价对电影的主创,甚至是没有看过电影的观众,真的负责任吗?

5亿投资,6年制作,光是剧本就打磨了4年,却换来了价值观直接翻车的结局,以为3位金牌编剧都是吃白饭的吗?

就算网络上吵翻天,黑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但央视、官媒的支持,他们是视而不见吗?

这难道还需要辩驳吗?

还真要六子破开肚子看看到底有几碗粉?

好,好,好。

下面,我就不聊电影,只针对《东极岛》剧情中的“问题”。

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仔细说说。

有人说了,如果故事是中国人救中国人就罢了,怎么还来了个中国人救英国人?

英国人有什么好救的?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人啊。

当然,英国人的确进犯过华夏大地。

但那个时候是远在19世纪,当时还是大清封建王朝,最后一次甚至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十年。

而这一次,是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此时的中国早就脱离了封建王朝,迈向新时代,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是反法西斯同盟成员,是盟友。

再者,在1941年底,也就是“里斯本丸号”沉没之前,英国就已经对日宣战。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么简单的道理还不懂吗?

整部电影中,编剧不止一次让角色说出“英国人打日本子”,提醒观众英国人的立场,甚至全片最血腥的画面——

竟然是日本人提着英国人的头颅。

而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戕害,却都被镜头错位躲过。

这还不明显吗?

电影几乎发了疯一样强调中国人、英国人与日本人的关系,生怕那些历史文盲们看不懂,但到如今还是有人咬住不放。

醒醒吧!大清都亡了!

而且,我们将视角抬高,这个动辄牵动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绝对不能以个人立场出发,来看待一场多方参与的国际事件。

中国人在日本人手里救出英国人,这是在救出盟友,也是在反法西斯!

这是一场全世界同仇敌忾的战争,我们都站在一起,与法西斯恐怖主义对抗。

只要敌人不愿意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里斯本丸号事件”不仅在当时加强了英国人对日本的仇视,直到今时今日,这些战俘后代们谈起日本人依然咬牙切齿,他们与中国人有着同样的伤痛,也都对日本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再看,这英国人被救,是不是好事?

救的是盟友,是反法西斯,也是帮未来为我们作证的证人!

说实话,看到这个词条时,大家可以直接略过了。

因为这种人根本没有看过电影。

纵观全片,导演对于英国人的笔墨屈指可数,甚至能体会到克制——

比如开头,是美国人把载满英国俘虏的日本货船击沉,按照一般“同情心泛滥”的导演,肯定会先铺垫一下英国人的惨状,以此来博得同情心,表达他悲天悯人的国际情怀。

但管虎拍了吗?

没有!

他只是用一段文字一笔带过,与其拍摄英国人,不如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刻画舟山渔民身上。

刻画他们的愤怒,铺垫他们的血性....

导演甚至都没拍摄英国人的群像戏,除了船舱里的英国人作为展现灾难之外,全片其实只有一个英国角色。

他来了,说了几句话,就死了,戏份少得可怜。

而英国人的出现,更像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打破常规,从而激化渔民们对抗日乃至反法西斯的觉醒。

说白了,英国人的性质是“道具”。

就像是等待解救的公主,好让主角们能有目标,故事也能推动下去。

而网上热议的“英国国旗特写”发生在英国人被救出来后,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结算场面”,象征着英国人逃出来了。

而且这个镜头是从背面、远景,且为俯视视角来拍摄的。

啥叫特写?看过电影吗?

如果说特写,电影中还真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而这个镜头才代表电影真正的身份认同。

哥哥阿赑将所有英国人救出来以后,他们一起在海面上打败了日本人,远方的巨轮即将沉没发出悲鸣,而此时一个环绕镜头交代了全景——

只有阿赑一个中国人直挺挺站在日本人的战船上,其余的所有英国人都趴在海面露出半个身子。

这还不明显吗?还不伟大吗?还不够塑造人物吗?

说“美化英国人”的,罚回去看这个镜头十遍!

哎呦我真服了。

是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过去的生活也会有一层美好的滤镜加持,这是善良没错。

但问题是,那是1942年的中国,不是2024年的中国啊!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笼罩中国的至暗之年,大规模的战争夹杂着旱灾、蝗灾,整个中国苦不堪言。

你总说那一年的舟山渔民不应该穿裤衩,但你想过吗?

那一年的河南爆发大饥荒,连树皮都吃不上。

同时,河南、浙江、广东因尸体堆积爆发霍乱,仅河南一省30万人病死。

而电影中,从一开始就点明了彼时浙江舟山东极岛人民的生活状态——

被日本人严格控制不得出海,一个个靠海吃饭的浪里白条,生生被逼成了旱鸭子。

再加上孤岛上没有运输条件,几乎都是自给自足。

我就请问了,哪有什么物资让你穿上体面的衣服啊?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我搜遍了资料,虽然没有找到当时渔民到底穿什么的描述,但渔民过的什么日子,你们自己看:

《定海县志》记载——

1942年,日军强征渔获,渔民需上缴70%产量,剩余不足以糊口,饿殍遍野。

《舟山市渔业志》提到——

1941–1943年,舟山渔船数量从1200艘锐减至不足300艘,渔民逃亡或饿死。

而当时的渔民惨到了被迫用渔网换粮,甚至吃树皮、贝类残渣。

“1942年冬天,我们村30户人家饿死一半,剩下的人吃观音土,拉不出屎活活憋死。”

——《舟山日报》1985年采访老渔民李永根

大声的告诉我,连饭都吃不上,你却在只考虑他们穿不穿得起裤子?怀疑女性角色在卖肉?

心脏的人,看什么都是脏的。

唉!

而电影结局的所谓“觉醒”,跟英国人毫无关系,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英国人。

他们为什么去?

因为他们觉得该去,海上有难,必救!

他们奋斗过,在村长的带领下他们与日本人抗争,可鱼叉哪斗得过枪炮,最后宗祠一把火烧没了,村长也被烧没了斗志。

可这代表他们服从了吗?

没有!

电影中不止一次强调,这些生活在东极岛的渔民,依然愤怒,依然热血,依然在等待一个机会。

直到最后,阿赑的奋勇当先切开了一道口子,而阿花的怒吼也唤醒了他们的勇气。

当然,他们也许不懂什么叫反法西斯,也不知道什么叫国际局势。

但海上有难,必救!

这是中国人天生的人道主义,也是5000年文化刻在骨子里的侠肝义胆,更别提这是与日本人作对。

而电影在原型之余,更提炼出了国人血性——

你不让我活,那你也别好受!

这才是《东极岛》要展现的精气神!

最后不喷了,说点实在的。

《东极岛》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一次被改编搬上大银幕的商业电影。

不同于纪录片,商业片的热度更高,当然宣传力度也会更大。

《东极岛》拍的不只是电影,更肩负着向全世界公布历史真相的责任,就像管虎导演说的那样——

船上当时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这也是侵略者一直想掩盖的罪行,所以我们要把它拍出来。

这是真相,是事实,是全世界都应该知道的历史。

而在日本人的眼里,在他们撰写的历史书中,“里斯本丸事件”竟然还被粉饰成了一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时至今日,日本人在知道《东极岛》上映后,依然还在掩盖历史,拒不承认。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怕了。

还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做对了!

另一方面,这些极力阻挠《东极岛》被看到的人,也不要心存侥幸了!看看今晚《新闻联播》播了什么?

企图用这些小动作浑水摸鱼,无异于蚍蜉撼大树,简直可笑!

最后

要我说,《东极岛》的争议不应该是“该不该拍”,而是该拍多少部,该拍电视剧,该让全世界都知道。

我们应该庆幸,华语电影还有《东极岛》,还有想要为自己国家说话的创作者们。

而不是那些躲在角落里,巴不得用显微镜来提升业绩的蝇营狗苟。

——全文完。

来源:DJ雅清

相关推荐